据乌利希国际连续出版物指南数据库,目前全球正在出版的STM期刊约为4.2万种,由全球162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四大出版集团期刊出版量占全球STM期刊总量的14.38%(6038种)。期刊数量前三的国家依次为美国(8744种,20.82%)、英国(5082种,12.10%)、中国(3529种,8.40%),这3个国家出版期刊数量占了41.32%的市场份额。期刊数量前三的学科依次为医药卫生(17714种)、工程技术(9234种)、生物科学(6274种)。出版频率方面,依次为季刊(12966种)、双月刊(6783种)、半年刊(6394种)。
为揭示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STM期刊的出版特点,在STM期刊出版量较多的前20个国家中选择了4个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进行分析,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期刊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版语种特征,二是出版商分布特征。同时选取德国《应用化学》和《日本物理学会会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选取作为新兴经济国家的金砖五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在语种分布、出版机构分布和开放获取出版等出版特征以及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提出对发展中的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7个判断揭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1)中国科技期刊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2)建设科研诚信和规范出版伦理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前提;(3)理性、科学和指标多元化是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未来趋势;(4)加强办刊能力建设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工作重中之重;(5)集群化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重要手段;(6)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7)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识服务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方向。
本章最后描述了中国科普期刊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我国科普期刊为182种,可分为综合类科普期刊和专业科普期刊。北京、上海、广东出版的科普期刊种类最多(105种,57.69%),特别是北京有78种(42.86%)。以下6个判断作为中国科普期刊的未来趋势预测:(1)科普期刊市场潜力巨大;(2)科技发展催生高水平科普内容;(3)科普期刊定位发生转化;(4)媒体融合助力科普传播;(5)重视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6)企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
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是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科技期刊积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发展导向,以改革引领为发展定位,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思路,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发展理念,适应世界科技期刊学科定位专业化、出版经营集群化、传播方式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更好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全国学会和主管主办单位的力量,进一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显著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转变出版模式,促进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建设具有知识服务能力的科技期刊集成平台,支持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推动学术成果开放共享;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推动中英文科技期刊协调均衡发展,打造一批内容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科技期刊和跻身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行列的优秀英文学术期刊;加强出版伦理与科学道德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与风清气正的学术交流环境。中国科技期刊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将在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