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尘泡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Abstract

银道面红外巡天发现的一类壳状结构被称作“红外尘泡"(Infrared Dust Bubble), 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或星团形成时产生的电离氢区与周围中性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 电离氢区膨胀可能触发壳层分子气体中的新一代恒星形成. 最初, 尘泡被发现主要来自于红外波段的辐射, 后来被证实与分子气体有较好的成协性. 多波段地研究尘泡与恒星形成的关系是近几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已有的观测研究表明, 某些尘泡壳层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恒星形成现象, 这些恒星形成区与电离氢区的膨胀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与理论模型研究结果相符. 然而, 由于缺少确切的距离等信息, 无法确定相互作用关系确实存在, 或者说无法给出触发过程发生的确凿证据. 本文, 首先概要地总结了前人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重要结论; 其次, 归纳了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主要科学方法与手段; 最后,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讨论目前研究红外尘泡方面的不足之处, 分析研究红外尘泡的发展趋势等.

References

SciEngine
购物车
客服
ENGLISH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