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市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将科技期刊分为学会期刊和商业出版期刊两大类,以学会旗舰和商业品牌为两条主线,聚焦科技期刊集约化、集团化及产业化运作理念和管理特点,针对期刊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资本运作进行案例分析,提炼一流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经验,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科技期刊是通过出版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认证、精炼、传播和保存的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将科学发现传播给研究者、教授、学生和公众乃至后代。它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其产生与发展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影响,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它与人类思想的演变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客观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科技期刊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更是引领科研创新的灯塔。追溯科技期刊的历史发展脉络,也能厘清人类铭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业绩。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大革命的背景下,科技期刊萌芽于16至17世纪,发展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至今300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创建、专业化、检索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等五个发展时期。
(一)创建时期(1665―1778年)
文艺复兴运动于16世纪兴起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积极追求思想文化解放,欧洲由信仰的时代进阶到充满冒险和活力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传播科技信息和扩大学术交流的需求增强,科技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学者杂志》(
(二)专业化发展时期(1778―1830年)
18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的兴起与科学的不断分化,不仅产生了大量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也催生出许多专业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在不同的科学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世界公认且创办最早的专业期刊是1778年德国的《化学杂志》(
(三)检索化发展时期(1830―1930年)
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全盛发展时期。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理论体系已然独立,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更趋于国际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文献资料日渐剧增。为了便于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们快捷地查阅相应学科的文献资料,德国于1830年创办了《药学文摘》(
(四)规范化发展时期(1930―1995年)
20世纪以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人类社会跨入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科技的中心由欧洲逐渐向美国转移。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急剧膨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强。但是科技出版尚未规范统一,标准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科技出版的标准化问题包括名词术语、图形图表、标点符号、量值单位、编排格式、开本大小等要素,这些要素的不统一,极大地影响了文献检索工作的准确性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947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制定了80余项与图书和期刊的编译、审校、印刷等相关的标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各种编辑学会的成立,不仅促进了科技期刊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更要求科技期刊能定时无限期地连续出版,并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五)数字化发展时期(1995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五次科技革命相继引爆世界,人类社会由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自动化、信息化时代。同时,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传播系统等因素也推动着科技期刊的变革。不仅学术研究和科学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科技期刊也进入数字化时代,由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转变为数字出版模式,运营模式也从以作者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
回顾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史,自从17世纪期刊出现以后,科技期刊以其特有的"短、平、快"特色,迅速取代图书而成为创新知识的首选储存者和传播者。科技期刊定时无限期地连续出版,为人类保存并传播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据报道,80%以上的科学创新知识都是通过科技期刊得以报道、保存和传播的。
从18世纪至20世纪,国际出版界立足期刊数量的增长,逐步形成了单刊品牌、多刊集合、书刊融合,独立办刊和集中办刊等多种运营业态。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通过信息网络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进行全球化传播。学科不断细化,期刊不断累积,新刊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大型的海量知识库,期刊运营进入集成办刊、集团化办刊的新时代。
在此期间,国际上几个大型出版集团将大量的科技期刊汇集形成综合性的海量科学知识数据库,便于科研工作者进行快速检索和查阅。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大型知识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由原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司出版的综合性知识数据库Web of Science,分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和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收录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社会、艺术和人文等230个学科的9000余种核心期刊;此外,ISTP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数据库,收录了生命、物理、化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文献,现改名为CPCI,提供1990年以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各种国际会议的论文摘要及索引。
二是由荷兰Elsevier公司于2004年11月出版的多学科文献索引数据库Scopus,包含EI数据库(The Engineering Index,EI),收录全球5000余家出版商的2万余种科学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论文集,以及15万种图书出版物。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医药、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全球科研成果。同时,还收录了自1970年以来所有论文中引用的14亿篇参考文献,并按照被引作者、出处和出版年代编制成索引,是覆盖面广、内容详尽的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
三是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CA)数据库,由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 CAS)于1907年创建,是国际权威的化学、化工领域的检索工具。CA数据库报道了150多个国家、56种文字出版的9500多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资料汇编、新书及视听材料,摘录了1907年至今世界范围内约98%的化学化工文献,所报道的内容几乎涉及化学家感兴趣的所有领域
四是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IM)数据库,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于1879年创建的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是当前国际最常用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各国43种语言的4000余种生物医学相关期刊,其中70%为英文文献,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编者述评、综述、会议论文、著名人物传记等。
其他常用的外文全文数据库还有ScienceDirect数据库(爱思唯尔集团出版),收录20余个学科2500余种科技和医学期刊、3.9万余种图书、1600余万篇全文文献;SpringerLink(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是Springer于1996年研制开发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也是全球第一个提供多语种、跨产品出版服务的平台,学术资源囊括了17万余种电子书、2906种期刊、4470种电子丛书、316种大型电子工具书、35485条实验室操作指南,并以每年超过7000本科学类、技术类、医学类电子书和2000份实验室操作指南,以及超过12000篇期刊文献的新增速度,成为全球最具综合性的学术资源数字出版在线平台
中国的科技期刊最早萌芽于18世纪,探索并发展于20世纪至21世纪,至今仍保持着稳步发展,科学成果逐渐增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一)萌芽阶段(1792―1801年)
中国最早的医学期刊《吴医汇讲》由清代名医唐大烈主编,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未以"杂志"著称,但其出版方式和审稿流程与现在的杂志编刊十分一致。初次具备了一些期刊的元素,因此被很多学者认定为中国的第一份期刊
(二)探索发展阶段(1900―1936年)
1900年《亚泉杂志》由近代启蒙学者杜亚泉先生在上海创办,1901年10月更名为《普通学报》出版,1905年5月终刊。该刊是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
20世纪20至40年代期间,中国在物理领域、地理领域、农学领域均创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均为学会组织运营,并已经开始全国范围发行,以推动中国的学术独立性、学术研究与发展为宗旨。
中国物理学会于1932年成立,并于1933年10月在上海创办《中国物理学报》(
中国地理学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当属1934年由中国地理学会创办的《地理学报》,也是中国近代创刊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当时正值近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初入中国之际,《地理学报》恰好诞生于中国地理科学事业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真实记载了中国地理科学的一些重要突破和重大发现。如竺可桢先生在《地理学报》创刊初期即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气候和地理学的文章,胡焕庸先生的《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提出了划分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胡焕庸线",并在《中国之农业区域》(1936)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地理的相关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发现都极大地奠定了中国地理科学的基础
1919年1月,中华农学会创办《中华农学会丛刊》,后相继改名为《中华农林会报》《中华农学会报》《中国农业研究》《农业学报》和《作物学报》等。其中《中华农学会报》是中国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类期刊
(三)恢复发展时期(1950―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期刊重获新生,迎来恢复发展的春天,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科技期刊。如自然科学综合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1966年1月出版
这些优质期刊在报道科研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中国科技期刊界也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1949年中国科技期刊仅80余种,1956年增为173种,1966年已达500余种。
(四)繁荣发展时期(1966―1999年)
1966-1977年期间大部分中国科技期刊处于停刊整顿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期刊也迎来繁荣发展时期。科研单位、各大高校、学协会组织等办刊势头争相迸发,复刊与创刊齐头并行,中国科技期刊正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快速增长,学术性与科普性的角色定位明确。科技期刊类别分为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科普期刊、文摘期刊和综合指导类期刊等。与此同时,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读者用户群覆盖面广泛的出版新格局
1998年12月由北京清华同方公司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的专家评审,于1999年2月在全国近3500种入编期刊中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中国第一部以电子期刊方式连续出版的大型集成化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标志着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开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之一,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后,中国科技期刊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放缓增速,严格把控质量,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科技期刊的数字集成化高水平发展。
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政府单位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评选的"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增设"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的最高奖项,对于推动中国期刊业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科协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1996年在设立自然科学期刊专项的基础上,相继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6年)、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2016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2016年)等
在期刊的数字集成化方面,国内形成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为主的大型知识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了国内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社会科学和信息科技等十大学科在内的中文学术期刊8000余种,与国际较具影响力的600余家国际出版社合作外文期刊近6万种,累计中外文献总量2亿余篇。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文学术期刊达8000余种,世界各国出版的外文学术期刊4万余种,共计中外文献总量1.3亿余篇。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9000余种,文献总量6900余万篇(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8月13日)。
出版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一个稳定的产业,出版实体的数量众多,出版实体的规模大小兼有,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大量小公司或非营利机构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是出版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版实体也多为书刊兼营,共生共长,协同发展。
(一)STM期刊为主流期刊
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数据库(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下称"乌利希数据库")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领域学术期刊(STM期刊)逾4.2万种,出版地涉及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以8744种STM期刊名列第一,占全球总量的20.82%,其次为英国(5082种),占全球总量的12.10%,中国的STM期刊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三(3529种),占全球的8.40%。美国与英国STM期刊出版之和占据了全球1/3的市场份额。出版数量最多的前20个国家期刊之和占全球出版总量的82.00%,少数国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期刊。
如同大量期刊由少数国家出版一样,国际四大出版集团是STM期刊出版的巨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出版期刊2241种、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出版期刊1670种、约翰•威立(Wiley-Blackwell)出版期刊1300种、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出版期刊827种,四大出版集团期刊出版量占全球STM期刊总量的14.38%。其余约85%的STM期刊由全球1.8万余个机构出版,包括学协会、研究机构、大学出版社在内等各种出版机构,但这些出版机构的出版规模均不大,每家出版机构少则出版一种期刊,多则上百种期刊。
采用乌利希数据库对每个期刊进行学科领域归属整理,并对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综合性自然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进行统计,发现医药卫生期刊出版数量最多(17714种),占期刊总量的37.80%,其次为工程技术类(9234种),占比为19.70%,医药卫生与工程技术两个领域的期刊数量占STM期刊总量的57.00%,是STM类期刊的主体。生物科学领域期刊数量位列第三,有6274种,占比为13.40%,其他各学科领域期刊出版数量相对均衡,出版量为1300~2300种。
(二)市场化运营模式成熟
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业已经做到了从引导科研到投资科研,把科技期刊置于知识创新、知识推广、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从产业化观点看,则是以市场需要(科学家和科研群体的信息需要)为导向,组织产品的生产(引导科研、投资科研项目、创造知识)、营销(期刊发行、知识传播),最终实现为科学家服务的目标(推广和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例如,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国外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模式已相对成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学协会出版、商业出版集团(公司)出版,以及知名行业企业出版等主要模式。其运营模式主要通过版权运营、发行运营、广告运营等多种途径实现。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现已深入互联网业务,不仅对已有的文本内容数字化,还会搭建数字平台来运营版权。从上游的内容出版,到中游的版权运营,再到下游的图书销售,构建形成了整个出版产业链条,助力其开拓全球市场。
近年来,在中国期刊政府管理部门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资助计划的帮助下,科技期刊界共同发力,拓展期刊走出去渠道,扩大期刊影响力,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今天的中国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都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科技期刊混合运营模式
由中国知网发布的《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2018年报》(《WAJCI2018年报》),即世界学术影响力期刊名单里,WAJCI-Q1(前25%)中,中国科技期刊占80种,WAJCI-Q2(前25%~50%)中,中国科技期刊占197种。通过对科技期刊WAJCI指数(基于影响因子IF和总被引频次TC)的分析,中国期刊已经很好地融入国际期刊中。目前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瑞典、瑞士,居于第7位,占比23.96%。然而中国期刊在高端期刊中与国际期刊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科技期刊中,Q1区国际期刊总被引均值是中国期刊的3.4倍,Q1区国际期刊影响因子刊均值是中国期刊的1.6倍。总被引频次差距大于影响因子差距,说明中国期刊不仅要在质量方面追赶世界一流,更要在发文规模上缩小与世界一流期刊的差距。将学科细分以后,发现中国大陆期刊(有CN刊号)存在综合性期刊数量多、期刊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240个学科中有135个学科--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学科没有期刊能进入WAJCI-Q1或WAJCI-Q2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从80余种发展到5000余种,大致可以分成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办刊模式(1950―2005年)为主,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事业单位办刊模式、事业单位下独立核算办刊模式(非企业杂志社模式)、国有企业办刊(杂志社转企、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等混合运营模式。
(二)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提升运营能力
中国科技期刊大多主要依靠国家基金项目资助、主办单位提供办刊经费和人员编制等模式,在市场化运营方面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导致期刊编辑部办刊经费紧张、编辑团队人才匮乏,削弱了期刊的创新发展动力。尤其在当今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视野不够开放,办刊思路狭窄,发展效率、发展效益参差不齐。
1. 运营意识较弱,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国的科技期刊小而散,集团化程度较弱。大多由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事业单位管理,管理模式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市场运行动力,无法独立建制,存在专业人员引进受限、经费缺乏等问题
2. 依赖传统运营模式,推广与传播力度薄弱
多数中国科技期刊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即通过邮局公开发行和自办发行的模式,将期刊中的内容传递给读者。且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大多为几千份,超过万份的科技期刊凤毛麟角
3. 运营机制分散且单薄,缺乏市场运行动力
科技期刊的体制多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即每个期刊背后基本都有一个对应的主办单位,国内很少有独立的期刊出版社。由国家相关单位进行"划桨式"主导,依赖于中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缺乏市场运行动力。大多数期刊编辑部长期处于"走出去"无动力、无压力的现状,反而大势随应国际OA出版潮流,很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机制
4. 来自科研市场的经济效益较差,收益方式单一
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挑战,一方面在于期刊收入的单一、微薄,另一方面在于营销人才的缺失。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涉及的领域较为细分,受众面往往局限于本行业的专业人员,发行量一般都不大,发行收入基本上还不足以覆盖印刷成本,更谈不上支付人员成本等。版面费是一些期刊,特别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的主要收入,但版面费收入在出版渠道日益丰富的未来能否持续存在疑问。广告收入曾经占据着科技期刊收入的重要地位,但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市场影响力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广告,收入较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组稿困难,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社会关注度低,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中文期刊的结构和总量仍需调整。部分学科期刊的数量和结构不足以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稿源的"双下滑"趋势,成为行业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不少没有被各类"核心期刊"收录的期刊面临"无稿可用"的局面。比较突出的原因如下:当前科技评价导向是中文期刊发展最大的阻碍因素;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优秀科技期刊人才和办刊资金等条件。
中国期刊急需向专业化办刊的方向转变,希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能积极创办相应学科的一流期刊,各类学术团体能重视专业期刊工作,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期刊质量。
期刊商业模式中的关键在于其运营模式的创新。科技期刊的良好运营模式是打开期刊盈利银库的钥匙,能准确把握和找到正确的运营运作方式,是期刊出版企业运营活动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前提。
科技期刊运营模式是指科技期刊在运营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运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包括与期刊产品和服务相关的计划方案、组织方式和控制措施,以此来推动整个期刊市场的运营和发展。
科技期刊市场化是指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发行及其相关的运营活动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方式和规律组织各种活动的一种办刊模式和管理模式。市场化体现了科技期刊办刊的目的、效益、原则,对作者而言,体现了科技期刊在知识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发表的需求);对读者而言,则显示其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信息交流与获取的需求)。科技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又是科研工作的"龙尾",科技期刊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建立在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需求的基础之上的。
市场化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和深化内部改革的有力推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读者需要为中心,加强办刊能力建设是科技期刊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市场化的内因驱动,通过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引发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市场定位、品牌建设、知识服务等运营模式的改变,从根本上促进期刊良性发展、高效运营,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贡献、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
中国科技期刊从被国际化到国际化进阶,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必先冲破自身束缚,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运营模式创新。
(一)内在必要性
科技期刊必须创新运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用户群定制个性化服务和营销策略,拓宽受众面和传播圈,适时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
科技期刊创新服务模式,包括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工具,助力前期的科研工作。同时,提供科研成果发布平台,为发布前的推送和发布后的交流提供渠道,促进科技交流和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创新传播方式,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精准推送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1. 面向科技发展的需要
引领科技发展,荟萃科技成果。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是报道、传播和交流科技信息,积累重大科技成果,反映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并总结国内外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能够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和发展起推动和引领作用
2. 面向科技创新的需要
引导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媒介,在加强学术交流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目前,中国有5020种科技期刊,但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
3. 自身价值体现的需要
科技期刊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世界范围内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起到"认证、注册、传承、传播"作用。科技期刊承担着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其自身的发展显示了当前最高的科学水平,同时为行业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人类和科学发展。
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创新是科技期刊整体性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期刊运营形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从而给期刊出版这一运营活动带来服务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前沿性的特点,承担着传播最新顶尖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带动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更加具有必要性。
(二)外在必要性
1. 运营管理机制发展的需要
国外期刊集团采取所有权、支配权、运营权"三权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但中国出版业责、权、利不明确,市场运营与产业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期刊集团化发展带动运营管理机制发展。在现有运营管理机制与当前期刊发展环境不匹配的情况下,应及时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出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国际化之路。
2. 满足变化着的用户需求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经济"、"数字学术"、"数字科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推动用户对于内容成果的知识服务需求越发个性化和精细化。单一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读者对于知识精准获取的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在传播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精准化推送,从而适应个体对于科技成果的差异化需求。
3. 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面临国外出版集团激烈的竞争。随着国外出版集团的强势进入,中国科技期刊面临激烈的稿源竞争,要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开展集约化生产、集团化运营。
4. 商业化布局的需要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传播系统等因素推动学术市场变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市场也实现了从过去以作者为中心到以学术期刊为中心,再到当下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化,从以纸媒为营利主体到网络化出版、新媒体出版为盈利点的变化。因此,科技期刊也需要顺应变化,及时调整运营模式,完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商业布局和知识服务转型。
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不断涌现出版业的领军代表,国际期刊出版运营模式对中国科技期刊带来诸多启示和经验。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主要面向科研学者、高校机构、普通读者等群体的办刊模式;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与大型出版集团、专业协会、业务期刊等联合的出版模式
基于对创新性知识传播、扩散的基本规律的认识,2018年中国知网研制了可以相对比较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统计指标,即"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 (WAJCI),详细列出了期刊的学科、刊名、国别及地区、主要评价指标等信息,并对期刊进行分学科排序。该报告的期刊分类包含了240个学科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设置了177个学科领域类目,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设置了63个学科领域类目。
该报告对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面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期刊共13063种发布了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其中海外学术期刊11655种(包括SCI 期刊8954种,SSCI期刊4691种)、中国大陆学术期刊(中国大陆出版具有CN号)1616种。其中1428种是通过对中国5900余种学术期刊的WAJCI计算遴选出的优秀中国期刊,其他为JCR报告收录的中国期刊。
2018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中,WAJCI排名各学科前5%的期刊名单(简称世界期刊TOP5名单)有1006种,其中高校出版82种,包括牛津大学出版51种,剑桥大学出版18种,芝加哥大学出版4种。在全球所有大学出版社中,世界一流大学牛津与剑桥两家大学的出版社影响力最为突出,以下从内容生产、品牌运营、市场定位和数字转型等方面深入剖析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共同特征,为积极推动中国一流大学出版社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提供借鉴。
(一)牛津大学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创建于1478年。作为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领域都处于顶尖水平的出版社,其主要出版内容不限于科技类图书,出版形式也不限于学术纸质图书及数字化出版物。其运营模式是采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司制方式,其盈利除了用于扩大自身的出版事业外,还要将30%的纯利润上缴学校,另外30%的纯利润用于学校的教育事业,进行奖学金资助及其他形式的资助等
1. 生产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资源
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资源是学术出版领域最为核心的要素。精准把握读者不同学术领域及特定专业背景并进行消费市场细分,提供优质的学术内容和专业资源,是形成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专门从大学教授中挑选一组学术人员组成牛津大学出版社监督委员会,负责确立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制定出版政策。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学术水准,得益于其严格的出版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其所出版的期刊80%以上被国际主流文献检索系统收录。
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过明确编辑角色、同行评审和学术委员会决策三方面对学术出版质量进行把关。首先,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流程中,编审人员对书稿进行第一次把关,牛津大学自身拥有许多资深的、从事学术出版的编审人员,这些编辑人才不仅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对于所负责的学科研究背景、学科发展方向有充分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编辑本身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在编审过程中可以适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学术评定的同行评审人员,组织同行评审会,对书稿内容进行二次把关。
除了编辑把关和同行评审之外,牛津大学出版社还设立了20余人的学术委员会,所有成员均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既包括牛津大学的教授,也有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审委员。学术委员会对于编辑提交的书稿以及推荐的评审人员进行再次评定,以确保编辑推荐的评审员对于书稿的评定公正客观,以及书稿的学术质量适合出版,最终确定进入出版环节。此外,即使书稿已经获得了出版"通行证",出版社也会与作者就修改意见进行反复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定稿并出版发行
2. 积极主动的品牌运营模式
169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获得詹姆士一世钦定的《圣经》的出版特许运营权,由此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出版社的运营者敏锐地看到了品牌运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出版社通过不断开发与《圣经》相关的衍生图书,并以此带动组合其他宗教资源,成功实施了宗教书籍领域的品牌运营策略,成为全球重要的《圣经》出版商;另一方面, 出版社依托其旗舰产品《牛津英语词典》进行品牌延伸,先后出版各种用途的词典,为牛津大学出版社赢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声望。积极主动的品牌运营模式不仅使其学术产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丰厚回报,而且使其市场运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3. 积极发展数字化内容运营
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产品运营模式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重要策略,一些大型出版企业除了对已有的文本内容进行数字化,还会搭建数字平台运营版权。牛津大学出版社深入互联网业务,积极发展数字化内容运营,涉及在线图书销售、信息数据服务、数字版权运营等方面。
在数字业务转型中,牛津大学出版社首先将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并以此作为坚实的内容基础进行学术数据平台建设。目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40余个在线数字产品,涵盖人文社科、科学、医学、法律等领域的参考文献、辞典,以及300余种学术期刊。自从2000年牛津英语词典在线(OEDO)上线之后,又陆续推出了牛津学术在线(OSO)、牛津文献在线(OB)等数字化产品。此外,出版社还推出了牛津索引(OI)这一免费的搜索服务平台,用户可通过牛津索引进行所有牛津数字内容的检索。
4. 国际化的市场定位策略
以数字化转型作为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目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在14个国家设有出版中心,这些分支机构和出版中心致力于在当地寻找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并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尤其注重对牛津大学出版社本身优质学术内容产品、信息服务的推广。通过常驻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代表和版权机构,牛津大学出版社在海外市场直接进行版权贸易,并与当地的出版企业密切合作,控制投资,创造市场
(二)剑桥大学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P)隶属于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于1534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起初其职责是为剑桥大学提供印刷与出版服务,这一角色延续至今,虽然印刷与出版服务不再仅限于内部提供。目前剑桥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有2600余种图书和230余种期刊及各类电子出版物,涉及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医学等各个学科,产品内容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和学术出版社之一。
剑桥大学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推动剑桥大学的发展来为社会做贡献。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执行理事彼得·伯克利(Peter Berkery)曾称,约80%的大学出版社从其所附属的机构获得补贴,平均约占预算总额的15%。如果没有这笔额外的资金,出版社将不得不大幅削减业务,有些甚至可能难以为继。但剑桥大学出版社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并没有得到剑桥大学的财政支持。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机构,剑桥大学出版社必须确保并维持良好的运营状况。事实上,剑桥大学出版社还向剑桥大学及剑桥大学图书馆提供支持,包括提供学术图书、期刊与其他内容等。以上这一点与世界上许多大学出版社都有显著不同。剑桥大学出版社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但其利润不分给个人,而是用于出版社出版业务的扩大发展及教育与学术事业的发展。
1. 坚守内容精品化
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学术出版、英语学习(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ELT)、教育出版三个方面。在学术出版领域中,用剑桥理事会主席贝尔爵士的话说,精品化就是其学术出版物要能反映剑桥这所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学的声誉。用首席执行官菲利普斯的话说,就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1534年成立以来,始终不曾忘却其"推动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和研究进步"的核心使命。
剑桥出版管理委员会由剑桥大学各学院的资深学者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监督出版社各项业务,评估与审核图书选题、期刊出版计划及相关政策。剑桥大学出版社结合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出版物的编辑与生产,确保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同时,依托剑桥大学强大的英语语言教学国际作者团队,组建专业的英语编辑队伍,这些举措确保了剑桥ELT图书的高质量品质,从而奠定了剑桥ELT产品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2. 坚持品牌核心化
当今,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市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球有50余个办事处,产品几乎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尤其是剑桥三大业务板块中的英语学习业务,剑桥英语产品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用来学习和教授英语。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所有英语语言教学或教育出版活动均统一在剑桥学习(Cambridge Learning)这一品牌下进行,成为为各领域合作伙伴和广大用户提供"整合型学习"完全解决方案的内容提供商,这也契合其"通过最佳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来释放潜力"的使命。在教育出版领域,剑桥大学出版社秉承剑桥大学的宗旨,一直以推广知识、学习和研究为己任,该项目是与剑桥评估(Cambridge Assessment)及数学、教育院系联合开发的,旨在为数学教学和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在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年报里,读者可以看到,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非但不冲突,反而互相促进;两者并存不会稀释出版品牌,而是会强化、提升出版品牌。
3. 加快内容数字化
199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通过Lightning Source公司提供的数字印刷技术出版了第一部按需印刷的书籍。同年,剑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子书。2004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成为Google图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之一,使读者可以更加容易地查找到其出版的图书。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剑桥大学副校长兼新闻集团主席斯蒂芬·托普教授提到,新闻界与剑桥评估公司(Cambridge Assessment)一起收购了达勒姆大学的评估和监测中心(Centre for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这为其发挥在数字形成性评估中的市场引领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下一阶段联合工作的优先事项。剑桥大学出版社首席执行官菲利普斯也表示,数字技术具有破坏性,投资需求量大。但是,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实现我们的核心目标,从而在全世界推进学习、知识和研究。它能使我们扩大国际业务版图,接触到更多客户,及时地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更丰富的互动关系。在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吸收某一个地区的经验并将它运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以上决策足以体现剑桥大学出版社现阶段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视。
剑桥大学出版社早年推出了剑桥图书在线、剑桥期刊在线、莎士比亚App、Materials360,近几年又推出了剑桥法律报告在线(Cambridge Law Reports Online)、剑桥档案版本在线(Cambridge Archive Editions Online)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也是其巩固市场地位、抢占未来市场的有力措施。
4. 推动合作本地化
剑桥大学出版社90%的销售收入来自英国以外地区。查阅前些年的年报,可以发现国际化已经成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常态,并呈现出本地化的特点。从英语出版来看,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秘诀就是与各国联手,量身定制学习解决方案。在西班牙,剑桥大学出版社开发了学龄前课程"绿人"(Greenman);在墨西哥和土耳其,推出"剑桥英语能手"(Cambridge English Adept);在马尔代夫,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与教育部合作的项目;在澳大利亚,剑桥数学成为新南威尔士的市场领先者。除了英语学习,剑桥大学出版社还开发了西班牙语学习产品,包括大学入门课程Entornos和中学课程Mundo Real等。2019年4月初,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加州大学签署了开放获取出版协议。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这是北美第一份也是最大的开放获取协议。
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情况来看,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大幅提升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政策变动对其整体业务造成的风险。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近年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南非政府订单的急剧萎缩。当然,其他国际出版商同样受到了来自南非的冲击。
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一直以来坚守内容精品化、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本地化合作,从而实现与作者和读者良性互动,成功地为全世界的大学出版社树立了典范。
(三)借鉴与启示
中国的出版社与国外的出版社相比,差距不在规模,而在影响力,特别是全球影响力。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可知,首批国家"双一流"大学共计137所。借鉴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运营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为中国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依托知名大学的学术、学科、学者品牌,借助大学的综合资源力量,突出重点学科,塑造出版品牌。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基于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提升大学传播度和认可度的一种途径,大学品牌与大学出版是可以相互成就的。
(2) 依托大学的学术成果,立足高校产学研综合创新优势,打造科技内容品牌。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出版成果,教育出版物是知识的载体,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核心。利用已有学者、科研人员自身的资源,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审稿水平,做好内容评审与把关,打造优质出版资源。
(3) 从出版角度而言,要以品牌为核心,滚动相关学术内容,积极实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集约化数字转型,面向全球,塑造知识服务品牌。近几年,传统出版单位虽然已经走在数字出版的道路上,但是要加快步伐,必须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科学技术优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大学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4) 放眼全球,迈向国际市场。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大学出版社也要跟上步伐。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快地与世界接轨
学协会出版的期刊在世界期刊TOP5名单中占据很大比例,例如,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出版的期刊中有34种被列入世界期刊TOP5名单。专业学协会具有较强的学科和专家优势,因此,其出版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在各自领域中均处于领先位置。
(一)美国化学会
美国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在140余个国家拥有150000名会员,200余家全球分支机构,3000余名ACS学者,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协会。ACS出版社作为美国化学会的一个部门,通过期刊、电子书、科学计划和新闻杂志、化学与工程新闻等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ACS出版51种经同行评审的高品质期刊,其中47种期刊被 SCI收录,影响因子超过5的期刊有22 种。
1. ACS出版社服务内容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ACS出版社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内容:
(1)同行评审。ACS出版物保持着较高的编辑标准,由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作为编辑进行同行评审和出版决策。
(2)方便各类研究投稿。ACS出版51种期刊,包括最新的大型开放获取期刊
(3)快速出版。ACS出版社力推的信函格式期刊(Letters-format Journals)使其出版物从提交到出版的时间缩短为4周。接受稿件快速发表(Just Accepted Manuscripts)服务可以让作者选择是否在稿件被接受后的24小时内在线发布未经编辑的稿件版本,从而缩短发布时间。这不仅使作者的工作被迅速曝光,同时使科学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快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4)广泛的全球曝光。ACS在全球范围内发布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可以在99个国家的5000余个机构访问ACS出版物。
(5)提供作者分享工作选项。除ACS开放获取计划外,ACS允许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站共享其文章,链接在线发布后12个月内有效,最多可免费下载50次。
2. 为化学研究者提供支持
(1)重视社区建设,为化学领域专家提供更为迅速及时的联系方式。学会特设国家奖、行业奖、区域奖及绿色化学奖等奖项,鼓励专家学者在化学领域做出更多、更突出的贡献。
(2)为学生、教师和研究团队提供财务支持计划,以追求科学研究和发现。学会每年发放超过2000万美元的研究补助金、约115万美元的学生奖学金。按照奖金类型可以分为面向学生、教师、研究、技术、政策及传播等方面。
3. 重视学会合作与活动
2019年6月,美国化学会出版社和美国质谱学会(ASMS)宣布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共同出版历史悠久、测量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
另外,ACS还独立与科研院所联合举办活动,包括ACS研讨会、ACS论坛、 ACS 校园行等,并与多个高中化学俱乐部合作,通过组织化学类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提升青少年学习和探索化学领域的兴趣。2018―2019年,ACS先后走访了中国的中山大学、中国化学会、天津大学等单位,与广大科研工作者就研究成果、论文撰写、同行评议等进行研讨,并分享科研生涯、职业发展感悟等。
(二)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也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推进人类科技的专业组织。协会拥有超过160个国家的422000余名会员,其中50%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在100余个国家的大学和学院拥有3284个学生分支机构。拥有39个技术协会和7个技术委员会,覆盖10个地理区域。IEEE发表了近三分之一的世界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的文献。同时,IEEE是国际标准的领先开发商,为当今许多电信、信息技术、发电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IEEE是多数新兴技术标准化的核心来源,拥有超过1250个标准和超过700个正在开发的标准
1. 主要收入和支出
IEEE主要收入和支出以会员服务、会议、期刊、标准等科技核心业务为主,会员服务的开支大于会员收费,对会员数目的保持与发展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2018年,IEEE的收入从2017年的4.967亿美元增加到5.357亿美元,增长了3900万美元,这主要归因于会议数量的增加和IEEE Xplore平台业务的持续增长。其中,会员服务收入占2018年收入的11.8%,学术会议占比38.2%,期刊和媒体占比37.0%,标准占比7.7%。
2. 出版优势及服务
1)优化可见度
IEEE Xplore数字图书馆每月有1100万次下载量,这充分证明研究人员依靠IEEE获取可靠信息。IEEE与Elsevier、Clarivate、ProQuest等全文、文摘和索引提供商保持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便于读者最大限度地发现作者的研究成果。
2)值得信赖的内容
一直以来的高质量和高要求使IEEE出版物成为公司、学术界和政府研究人员检索信息的可靠来源。IEEE期刊、会议论文、专利的引用数量几乎是其竞争对手的三倍,这使得IEEE作者在其所在领域内具有明显的可信度。
3)多元发布机会
IEEE全面选择200种期刊、杂志和1700余个全球会议、交易会等场合,使作者能够在最适合的论坛上发表作品。除了传统的出版模式,IEEE致力于为全球社区提供方便且价格合理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并提供三种类型的开放获取期刊。
4)简化出版流程
IEEE基于网络的工作流程,包括通过ScholarOne Manuscripts所进行的在线提交,缩短了论文从提交到IEEE出版的时间,并帮助作者跟踪论文的进展。无需增加额外的时间来等待整个期刊的汇编,所以在IEEE上发表文章,出版时间变得不再是问题。
5)编辑协同工具
IEEE 出版工作将作者与其他领先的技术专业人士联系在一起。在该平台上的工具能帮助作者管理工作流程,使得协作、参考、出版更便捷,同时也更容易将成果传递给读者和研究人员。
6)同行评审制度
同行评审过程旨在确保IEEE提交和发布的每篇文章的高质量,不仅作者受益于同行评审的反馈,读者也能通过同行评审的保障,获取到可靠的研究内容。
3. 学术运营活动
IEEE会议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IEEE每年举办10000余个本地会议,赞助103个国家的1900余个会议,为IEEE内部所有感兴趣的技术领域策划最前沿的内容。IEEE以在全世界近百个城市主办和协办的上千场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以及技术委员会为依托,开展学科领域的运营活动。IEEE会议服务团队会审核提交信息表格的准确性和完整度,筛选重复提交,了解往届会议的举办情况及连续性,与相关部门核实主办方的情况。通过这些活动,IEEE积累起必要的资金,不仅在行业中具有了领先地位,还保证了服务会员的各项职业发展需求,而这些又反过来扩大了学术运营活动的体量,形成了学术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IEEE大部分会议是以征集论文的学术会议为主,同时也会涉及相关行业的技术培训、行业展览等活动。借助雄厚的资金、良好规范的管理和法律保障,以及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方式,IEEE的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与学术出版一起,成为IEEE最大的两项收入来源之一。
(三)借鉴与启示
美国化学会与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共同的学会运营特色体现在下述两点:①注重会员服务,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②运用自身期刊品牌在各国举办学术活动和会议。中国科技期刊也应当积极开展市场运营,具体建议如下。
(1)参与构建学术共同体,立足学协会阵地,借助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交流和学科服务优势,滚动会员加盟,塑造出版品牌。
(2)提升学协会服务能力,尤其是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参与学科前沿交流活动,积聚一流学术资源,保证学术的前沿性、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提升期刊质量品牌。
(3)搭建学协会联合出版平台,助推学协会各刊群集约化建设,利用数字化、集约化方式,积聚同学科国际资源,保证出版的国际化和全球传播覆盖度。
(4)利用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品牌知名度,捕捉学科发展前沿。通过与参会学者交流,关注目标作者与潜在读者,以便后期更好地策划期刊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很少有单个期刊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建立一个单独的、高流量的数字化平台,即使建立起来,也很难获得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后期维护,因此,期刊可以凭借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的出版商来帮助自身进行数据化和网络化转换。目前国外的四大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大多是通过各类资源整合、扩大规模、打造或兼并强势期刊,形成有自身竞争力的期刊集团。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也不断调整商业模式,盈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以下将介绍商业出版机构的集团化发展及运营模式。
(一)爱思唯尔
世界期刊TOP5 1006种期刊中,爱思唯尔出版占33%,包括《柳叶刀》《能源与燃烧科学进展》《进化和生态学进展》等。爱思唯尔创建于188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科技医学信息和分析服务提供商,全球有25520家学术和政府机构使用爱思唯尔的产品,是集团化发展的典范。在出版物数量方面,爱思唯尔出版的期刊超过2500 种,2018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显示,爱思唯尔有56种期刊影响因子位居相关领域首位。
1. 运营特点
(1)严格的编审机制保障期刊质量:编委会奉行独立编辑原则,编审机制通常包含同行评议、专家审稿和重复审稿等。
(2)兼并重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无论是出版公司、学术期刊、数据库或是金融数据服务公司等,只要是有利于其发展的优质资源,爱思唯尔就会凭借其资本优势进行兼并重组。目前,爱思唯尔与全球超过500家学会及出版社有合作关系,如2013年爱思唯尔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已合作出版期刊70余种,推广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提供电子版、协同推广、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
(3)突出科技期刊的学术专业化:爱思唯尔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突出科技期刊的学术专业化,聚焦科学技术和健康科学两大方向。其中科学技术涵盖生命、物理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提供包括科技期刊、专著、教科书等的印刷版本和在线版本;而健康科学则主要服务于医学方面的科研人员,提供医学科技期刊、书籍和参考资料等信息服务。爱思唯尔在科学技术和健康科学两大领域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其明确的专业化定位。
(4)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1997年爱思唯尔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整合科技期刊资源、挖掘资源价值,建立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新媒体融合,为客户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站式信息获取平台,其每年网上销售科技期刊收入超30亿美元。
2. 运营情况
爱思唯尔拥有7300余名员工,在全球180余个国家进行销售,组织协调约7000名主编、7万名编委会成员、30万审稿人和60万名作者一起紧密协作。通过频繁的大型并购和剥离,爱思唯尔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和医学(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TM)出版收入占比显著上升,专业出版保持稳定,商业出版份额下降,而消费出版则已经消失,订阅收入持续增加,已经接近40%,广告收入占比减少了一半。由此可见,爱思唯尔以STM和专业出版为重点的战略实施路径十分清晰,提高订阅收入、减少广告依赖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在线和电子产品业务收入比例从18%上升为33%,为信息增值服务打开了成长空间。图
另外,在订阅类型中,2018年电子版及Face to Face的收入占比90%,印刷版收入创历史新低,约占比10%。图
(二)施普林格•自然
世界期刊TOP5 1006种期刊中,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39种,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出版54种,共占9.2%。例如《神经病理学报》《真菌多样性》《自然材料》《纳米技术》等。
1. 品牌期刊扩张的典范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成立于2015年,是由1842年成立的施普林格与1999年成立的自然出版集团合并而成,可谓强强联合。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研究、教育和专业出版商,拥有一系列高端品牌,通过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可以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是依托品牌期刊扩张的典范。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员工13000余人,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业务范围涵盖了5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价值达7.31亿欧元。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的3000余种期刊中60%以上的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旗下有《自然》《科学美国人》等著名刊物,在全球科学界影响力巨大。每年处理超过一百万篇文章的提交申请,并在旗下近3000种期刊和13000本各类图书上发表约300000篇文章,涉及自然科学、医学、经济、工程、建筑、交通等专业领域,通过SpringerLink.com、Nature.com、BioMedCentral.com和SpringerOpen.com等平台发布科研成果,推动科研界的科学发现探索。
2. 出版运营特点
(1)专业的编审制度和内容:以《自然》杂志为例,不设立编委会,让期刊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者机构。其首要服务对象是科学家,与科学家紧密合作,与科学团体密切联系。出版集团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迅速出版各学科的重要突破和最新进展。
(2)灵活的办刊模式:将综合期刊拆分为专业性集中的科技期刊;集中集团内各刊优势和能力,通过全球化运作来满足迅速变化的出版环境。
(3)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出了"数字优先出版"的模式,并已于2004年将所有出版过的科技期刊完成数字化转换。
(4)专业化的发展定位:新办的科技期刊专业性强,通常仅涉及单个学科领域。
(5)多语种、跨产品的出版服务平台:SpringerLink是全世界第一个提供多语种、跨产品的出版服务平台,包含施普林格出版的所有在线资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丛书、大型电子工具书和实验室指南等。
3. 开放获取布局
施普林格•自然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学术书籍出版商,还是全球开放研究领域的领导者。早在2008年,施普林格•自然收购了以开放获取为主营业务的BMC公司。截至目前,施普林格•自然在开放获取方面有如下布局:
(1)拥有过亿级别营业收入能力的OA一流期刊--
(2)拥有超过600种以OA为主营业务的期刊,30%的论文由OA模式出版,营业收入已经占到期刊业务的10%。
(3)与多个国家签署了OA Compact协议,将作者个人付费模式转化为机构协议模式。
(4)发布年度OA报告,扩大OA期刊学术影响力。
4. 运营情况分析
根据施普林格•自然发布的年度报告,2017年收入为18.65亿美元,2018年度收入为18.88亿美元,其中期刊收入约9.78亿美元。相较于其他三个国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的核心业务更加侧重于社会责任。为了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计划,施普林格•自然基于研究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正如《科学美国人》主编,施普林格《自然》杂志执行副总裁Mariette Dichristina所说的,"如果人类要成功地应对我们最困难的挑战,就需要我们所有人跨学科,跨时间地一起工作"。
(三)泰勒•弗朗西斯
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是Informa旗下的学术出版部门,拥有200余年丰富的出版经验,作为世界领先的学术性期刊、图书、电子书及参考工具书出版社之一,泰勒•弗朗西斯科技期刊数据库提供551种经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其中超过80%的期刊被Web of Science收录。泰勒•弗朗西斯科技期刊数据库包含5个学科:环境与农业科学;化学;工程、计算及技术;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
在科睿唯安JCR发布的2018最新影响因子名单中,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旗下7个精品期刊在族群健康、人类学、体育与运动心理等学科名列前茅。目前,泰勒•弗朗西斯在全球范围内出版2700余种期刊,纸本书每年出版量6500种,超过77000余册专业书籍在售,享有良好的声誉。从开始的组织印刷并出版各学科类期刊,到出版文摘类期刊,发行科学文摘,再到后来收购世界最优秀的人文社科出版社之一--劳特里奇(Routledge),收购著名生物医药类图书出版社CRC出版社(Chemical Rubber Company Press, LLC)等。泰勒•弗朗西斯实现了期刊出版领域多样化、地域全球化的集团化发展。
1. 运营特点
泰勒•弗朗西斯不断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巩固原有市场并进入新的出版领域,沿用各个被收购公司的名称作为出版品牌。在学术出版领域,泰勒•弗朗西斯的数字战略目标是建立更多的网络视窗,与更多的伙伴合作,这与爱思唯尔"主宰桌面"的雄心不一样。泰勒•弗朗西斯是支持Google的Book Search项目的出版社之一,它加入了该项目,和Google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泰勒•弗朗西斯自2001年开始出版电子书,所有新刊物均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现,并配有多种阅读格式。目前泰勒•弗朗西斯电子图书出版的数量超过18000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书出版商。
(1)资本运作与并购:泰勒•弗朗西斯如今已成为许多著名学术出版公司的集合体,其成长的历史就是不断并购的历史。
(2)品牌运营与统一管理:在统一的管理框架和管理队伍下,仍然沿用了各个被收购公司的名称作为出版品牌,延续其在作者和图书销售中的影响力;同时又依托于现有的基础组织,进行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让新品牌从集团的全球网络体系中受益。
(3)多元化的数字战略目标:泰勒•弗朗西斯建立更多的网络视窗与更多的伙伴合作,如Google、Amazon、Scirus等。
2. 运营情况
在1998年上市前,泰勒•弗朗西斯用了200年的时间,将营业额从0增长到2000万英镑,而上市后,短短几年,其市值就已达到10亿英镑。泰勒•弗朗西斯在2004年被Informa收购后,经历了几年的重大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迎来了稳固增长的时期。同时,通过并购一些优秀品牌,泰勒•弗朗西斯增强了其核心领域的实力。2007年,泰勒•弗朗西斯的母公司Informa集团的总收入是11.30亿英镑,调整后的利润是2.61亿英镑,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9%。其中学术和科学部门(Academic & Scientific Division)的收入是3.39亿英镑,经调整的运营利润是9690万英镑,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5%。在该部门中,STM的收入是2.01亿英镑,经调整的利润是6290万英镑,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4%;人文和社科(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HSS)的收入是1.39亿英镑,经调整的利润是3400万英镑,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6%。
(四)威立•布莱克韦尔
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 Inc.)由Chares Wiley于1807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协会出版商。与全球超过750个非营利学协会合作,出版国际性的学术期刊,其中包含很多非英美地区出版的英文期刊。它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2018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约翰•威立的期刊比例又获增长,从2011年的1156种增加至目前的1229种。约翰•威立是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内容支持和工作流程解决方案的全球提供商。278种威立期刊在所属的355个学科中排名前10位,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27个学科中排名第一。威立旗下拥有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保持连续增长的比例为60%。
1. 运营特点
(1)Wiley Online Library:是最广泛的多学科在线资源平台,提供两个世纪以来研究成果的无缝集成访问。
(2)积极高效的投资方向:平台建设、作者培训、市场开发及出版合作等,有利于满足研究人员和作者的需求,从而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
(3)积极促进转型发展:2007年2月,威立收购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并将其与自身的STM业务合并组建为威立•布莱克韦尔(Wiley-Blackwell)。为了适应发展战略的变化,其组织架构几经调整,2016年8月,威立出版公司的业务划分由原来研究、专业发展、教育调整为研究(期刊及其相关内容和服务)、出版(书籍和相关内容、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和考试准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在线学位课程管理、企业学习和专业评估),从而改变管理业务、分配资源和衡量绩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转型发展。
2. 运营管理与开放获取
威立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平台建设、作者培训、市场开发及出版合作等。开发好的平台、好的工具有利于满足研究人员和作者的需求,从而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威立出版期刊1600余种,其中自主创办期刊700余种。1300余种期刊实现了在线开放,70余种期刊实现了全开放
在2015―2018年的开放获取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如图
国际四大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一般为用户(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3种订阅方式:电子版、印刷版、印刷+电子组合版。为适应市场化生存,它们采取灵活的订价策略,根据机构性质、受众规模、发行量等设置订阅价格。以约翰•威立为例,通过分析其2010―2018年期刊订阅(包括电子版、印刷版、印刷+电子组合版)收入,如图
不管是爱思唯尔,还是约翰•威立都深知,内容是实现出版的基础与根本,也是实现盈利的起点和源头,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带来订阅量。除了提供以上3种订阅方式,这四大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还积极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扩大期刊的销售范围,使得用户不仅可以通过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等平台进行产品的订购与使用,还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对产品的订阅,如用户可以访问APP商城购买电子期刊。
如同大量期刊由少数国家出版一样,国际四大出版集团是STM期刊出版的巨头,四大出版集团期刊出版量占全球STM期刊总量的14.38%。他们通过兼并重组,聚集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进行规模化运营、集团化运作,积极开展国际出版合作业务,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图
(五)借鉴与启示
1. 国外出版集团发展之总结
四大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占领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国际化出版。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以知识产权、品牌转让权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始资本化,无形资产运营为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带来了巨额利润,实现了从科技学术期刊向数字化和知识服务的转型。其发展阶段可分为早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快速扩张阶段。
(1)早期发展阶段(1840―1960年):凭借自身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销售运营的实业资本运营方式。
(2)迅速发展阶段(1960―2000年):通过发行与操控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金融资本运营方式。
(3)快速扩张阶段(2000年至今):通过产权交易进行大规模兼并收购的产权资本运营等方式。
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一方面以内容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内容资源、信息技术,以及强大的整合能力,多次开发内容产品的价值。如开展印刷+电子组合订阅模式、仅电子版订阅模式、作者支付模式等,拓宽横向盈利模式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衍生品的再生产和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如开展按需印刷、会展论坛、广告费、培训服务、学科评估、市场研究、信用单据、定制服务、版面费等,伸长纵向盈利模式。成功的出版商将用户放在其增长策略的中心,利用数字技术生成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分析终端用户市场需求。无论是大学还是出版商,都需要考虑盈利,即使是非营利的美国物理学会,也要求每年有20%的盈利增长以反哺到下年投资,出版机构管理层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到盈利这一因素。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之启示
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学术内容的质量,统筹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加强内容策划和稿件来源控制,中国现已经开始改变传统期刊体量小、封闭、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助推各刊群进行集团化建设,发布各行业、各学科突出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平台
就中国科技期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内大型出版机构让优质期刊先行进入国际市场,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基地",以吸引国外携带最新科技信息的稿件,把自己努力融入国际发展的潮流中。
(1)集中商业投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学协会、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实质性的商业合作活动,通过出版业务和版权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保障集群的学术前沿性和先进性,实现强势品牌效应。
(2)不断加大在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保持出版平台的技术先进性、学科覆盖度、传播有效性。
(3)以商业并购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做到平台最大、技术最优、内容最具代表性,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人才、品牌,不断由大到强、由强到大,形成资源、渠道的规模化垄断地位,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
(一)开放出版模式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末,以爱思唯尔集团、施普林格集团等为代表的国际性出版商在学术出版市场份额上逐渐显现出垄断的地位,在以图书馆等机构的订阅为主要盈利模式下,国际性出版巨头在期刊定价上具有强势的单边权力。经对北美地区图书馆调查显示,1986―2002年,图书馆用于订阅同等数量期刊的经费增长230%,与此同时,北美地区同期物价上涨仅为57%。相比而言,期刊订阅价格的涨幅是远远高于物价上涨指数的
期刊出版商在不断追求商业利润的前提下,其所出版的科研成果信息并没有增加到相应的预期,而且高昂的、逐年上涨的文献订阅价格也给图书馆、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多方面带来了沉重的经费负担,从某种意义来讲,过去传统出版订阅模式形成的"付费墙"实际上已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分享,阻碍了人类科学的交流与发展。
在20世纪末"学术期刊危机"的背景下,国际上的一些学术界、出版机构,以及图书情报机构等方面的代表开始联合起来,积极讨论、策划一种新的出版模式,用于打破传统出版商对出版物垄断的危机,构建一个以完全服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新的出版模式,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OA运动开展伊始,国际不同的专业性学会、学术出版机构对OA的内涵与出版业的延伸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广为人知的会议包括2001年的布达佩斯研讨会,以及2003年发表的《百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等,共同奠定了对OA的比较准确和全面的定义。
2001年12月,开放协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就推动世界各学科领域研究文献在网络上实现开放存储与获取议题,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集了一次国际研讨会。会议最终起草和发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对OA做了如下定义:文献可在互联网等公共领域被免费获取,允许读者阅读、下载、拷贝、传播、打印、检索或者建立文章全文的超链接,同时可以制作索引,制作软件数据库,或者为了其他合法的目的使用。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经济能力、法律和技术限制。对于复制与传播的唯一限制是,应确保作者有权利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并被准确接受与引用。
由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科学家在2003年共同签署的《百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中对OA模式应用于出版业做了两项前提定义:①作者和版权人方面:在承认作者身份的条件下,为了任何负责任的目的,许可所有用户使用任何数字媒体,公开复制、使用、发行、传播和显示其作品,制作和发行其演绎作品,并允许所有用户有权打印少量份数的作品供个人使用;②对于完成的作品及其附属资料:在原始论文发表后,应当以适当的标准电子格式立即储存在至少一个在线数据库中,且这个数据库还必须被研究所、学术团体、政府机构或其他已建立的组织所支持。
同年10月,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科研机构在德国柏林联合签署了《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简称《柏林宣言》)。《柏林宣言》呼吁各国研究者向网络使用者免费开放更多科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整合全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财产,为各国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免费和更为开放的科研环境。自此之后OA出版开始蓬勃发展。
总体来说,OA出版模式的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要充分尊重作者或者作品版权人所享有的版权,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不受财力、技术等限制获取、复制或者传播文献信息;二是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和广泛支持的在线数据库,来存储完整的论文及其附属材料。
传统出版模式的市场运营主要依靠读者的付费,主要表现为出版商发行印刷版或者电子版出版物,以商品的形式提供给图书馆等机构用户或者个人用户进行有偿订阅;而区别于传统的出版模式,OA出版模式的市场运营主要依靠作者付费的模式,出版者通过互联网,以电子版的形式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OA出版的具体形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基于面向读者免费获取的OA期刊、图书的出版;一种是基于版权方或者作者本人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开放式存档。
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也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OA出版的发展,为推动OA学术期刊市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出台的《公共获取科学法案》《NIH公共获取政策》《开放获取萨尔瓦多宣言》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方面推动了OA出版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OA出版的市场环境也逐渐清晰和开放,以收录同行评议OA期刊的瑞典隆德大学DOAJ(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为例,其在2003年推出以来,截至目前已收录全球131个国家出版的经同行审议的13000余种高质量OA期刊;2016年在荷兰召开的开放科学会议发表了《阿姆斯特丹开放科学行动呼吁》,呼吁成立开放科学政策平台;欧盟委员会也提出了"开放科学云计划",目标在于整合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资源;与此同时,欧盟欧洲部长理事会也着手制定了"OA2020"倡议,来规划OA学术期刊市场的建设,旨在将现有的学术期刊订阅模式体系转变为开放获取模式体系,加速学术期刊向开放获取模式的过渡。
在OA期刊出版界,各大出版商也纷纷建立OA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如施普林格的Springer Open平台、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的PLOS平台的系列杂志,以及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BMC,后被施普林格集团收购)的出版平台等。根据访问内容的完整性与时效性,OA期刊也分为"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延时OA期刊"等。在运营模式上,OA期刊主要通过面向机构或个人的会员制收取会员费,向作者或机构收取文章出版费(Article Proceeding Charge, APC),以及运营广告。
(二)开放出版集团的运营概况:以PLOS ONE和BMC为例
以OA模式创办的学术期刊:最具有代表性,并已在学术界取得一定影响力的是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非营利机构)和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MC(营利机构)两家。
1. PLOS ONE平台运营概况
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作为
PLOS开放获取计划始于2000年,当时其创始人Harold Varmus、Patrick Brown和Michael Eisen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应当建立一个在线的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将以可自由访问与搜索,以相互关联的形式提供已发表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全部文献。在认识到当时大多数期刊,即便是那些由非营利性科学协会运营的期刊,也都无法改变其固有的运营模式。而转为开放获取模式之后,三位创始人决定将PLOS作为出版商,来创办他们所承诺支持的那种开放获取出版物。
2003年,PLOS推出了PLOS Biology作为其开放获取(OA)出版计划的首个期刊,以高起点将目标定位于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至今已创办PLOS ONE、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PLOS Genetic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PLOS Pathogens、PLOS Clinical Trials(2007年并入PLOS ONE)8种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PLOS ONE在线期刊(eISSN1932-6203)由PLOS于2006年12月20日创建,该期刊刊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年发文量在2万篇左右,是PLOS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本跨学科综合性期刊。
在成为出版商7年后,PLOS于2010年在财务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基于文章出版费(APC)模式,其营业收入已经超过运营支出。PLOS以向作者收取文章处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辅以政府、团体机构、个人赞助及广告等收入,以维护期刊开放获取的同行评审、期刊生产、在线存档,以及人员薪水、行政、市场推广等费用。
以PLOS平台2017年运营情况为例
PLOS平台2017年度财务支出共计4061.7万美元,其中用于出版服务的费用为3267.2万美元,占比80.4%;用于行政与管理的费用为794.4万美元,占比19.6%;出版服务支出费用中,用于资助作者在其平台发表文章的费用(减免文章出版费)为212.5万美元。
PLOS平台期刊刚面世时,每篇论文收取的处理费用为1250~1500美元,但随着运营成本不断增长,近年来文章处理费用较以前也有了大幅度提高,2019年PLOS网站公布的最新收费标准如表
在PLOS看来,作者付费模式是把出版回归为整个科研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和必需的部分,作者从项目或者科研经费中抽取部分经费用于研究成果的出版。文章出版费用(APC)有助于出版商收回出版成本,并将其研究成果在线免费提供给研究人员和读者阅读、传播和重复使用。
与此同时,PLOS也明确指出,作者支付出版费的能力并不会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发表的因素,质量是决定出版的唯一标准。
PLOS也制定了一系列对于作者的费用援助计划,包括:PLOS机构账户计划、PLOS全球参与计划(GPI)、PLOS出版费援助(PFA)计划等。以2017年为例,PLOS平台用于资助作者在其平台发表文章的费用(减免文章处理费)总额为212.5万美元。
PLOS机构账户计划要求参与机构与PLOS进行合作,机构内或与机构相关联的作者有机会获得全额付款的出版费用,目前中国国内暂无机构参与此计划。
PLOS全球参与计划(GPI)目的在于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机构或组织的作者进行出版费援助,对于低收入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不收取出版费,对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将收取500美元/篇的出版费用,目前中国不在此计划涉及国家范围内。
PLOS出版费援助(PFA)计划是为经济窘迫而无法支付全部或部分出版费的作者创建的,作者在提交文章时可以申请PFA,PLOS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核,通常会在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进行出版费减免。
PLOS平台中广告运营也为其带来相当的收入,2017年广告收入达29.3万美元。PLOS也对于刊登的广告进行严格的把关,所刊登的广告均须经出版者批准,并承诺不接受任何药品、医疗器械及烟草广告。2018年PLOS平台数据显示,整个平台年度网页浏览量达8600万余次,广告曝光量达1.74亿次;PLOS平台7个在线OA期刊中,浏览量以
PLOS在创立初期接受了来自Gordon and Betty Moore 基金9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后来又得到Sandler 家庭支持基金会、Irving A Hansen 纪念基金会、Doris Duke慈善基金会、Ellison 医学基金会、Burroughs Wellcome 基金会、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基金会、Open Society 研究所、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委员会(英国)等机构的支持,同时也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及个人赞助等。政府、社团和各研究机构对开放获取的支持,很大程度促进了OA运动的更快发展。
随着OA期刊的发展,PLOS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确保来自各渠道的收入能够维持其正常运转,但连年来收支赤字也显现出了其运营平台的一些隐患,例如,2016年收支赤字为85万美元,2017年收支赤字更是达到1282万美元。
2. BMC系列运营概况
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 BMC)是英国的一家独立出版机构,其致力于通过开放获取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经过同行评议的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成果服务,与PLOS的非营利机构定位相反,BMC定位于营利性机构,并期望通过OA出版进行盈利。
BMC 的前身是BioMed Net网站,该网站作为生物学前沿领域的网络平台,一直与多家权威生物学期刊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1999年BMC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作为营利性的在线出版商,为用户提供出版资源的免费在线访问服务。2000年6月19日,BMC提供了第一篇可以在线免费访问的文章,并于2002年1月起,开始面向作者收取文章出版费用(Article Proceeding Charge, APC)来弥补成本。2008年10月,BMC被全球最大的出版商之一Springer出版集团收购,现隶属于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截至2019年7月,BMC收录的期刊范围涵盖了生物医药、化学、计算机科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等19个学科主题共313种期刊
BMC目前在运营上主要采取文章出版费(APC)收取、会员缴纳费用、广告运营、提供付费增值服务等方式来维持财务上的健康运转。BMC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营利性OA出版机构的典型代表。
文章出版费(APC)收取是BMC最主要的盈利手段,目前BMC出版的全部期刊中有279种期刊向作者收取文章出版费,有34种期刊不收取文章出版费。
在BMC收取文章出版费用的279种期刊中,费用最低为Sustainable Earth、IMA Fungus、BMC Zoology、Canine 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等刊860~990英镑/篇不等;最高为Genome Medicine、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Molecular Cancer等期刊的2890~3060英镑/篇不等;279种期刊平均费用为1850英镑/篇,中位数为1790英镑/篇。
BMC收取的文章出版费除了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开发和维护同行评审的电子工具,采用各种格式编制在线出版物,将论文全文收录在一些永久档案中(如PMC),将文章放入CrossRef中以实现与其他电子刊物的交叉引用等。
开放获取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提供机构明确允许作者直接使用他们的项目资金来支付文章发表所需要的文章出版费
BMC通过设立机构会员制度来吸引更多机构加入开放获取阵营,同时也为在BMC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减轻经济负担。BMC设置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会员资格。
(1)预付费会员,采用预先付费方式预先支付待处理和发表的若干文章的费用。文章发表时,全额文章处理费减去相应的折扣后再从账户中扣除。预先支付的费用越高,可享受的折扣越多。
(2)季度付费会员,每季度根据上季度各科学或医疗协会会员在BMC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向该协会寄账单,也可以享受一定折扣。
(3)支持型会员,根据本机构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人数支付一笔统一的会员年费。这些机构的成员在BMC 杂志上发表文章时可享受15%的APC折扣优惠。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5家机构参与了BMC的会员计划,包括: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中国CDC寄研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
会员在订阅BMC出版的年报、会议纪要等付费产品时,可享受15%的折扣。同时,会员可以在BMC网站上创建专门的会员页面,可呈现出本机构创作的所有相关研究论文,并能够自定义会员名称与标志,用户可以通过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方式订阅该机构作者的发文推送。
除了文章出版费和会员费之外,BMC还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其他方式进行创收盈利。
调查显示,BMC对在其网站上运行的广告,每一次点击将收取广告主约5 美元的费用,一年广告收入可以达到上百万美元。此外BMC还向其他期刊提供付费服务,如附加相关文章的链接、文件校阅和评价、帮助刊物建立文献存储数据库等;面向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等科研群体提供收费邮箱、文章搜索软件、交流博客等付费服务;BMC也凭借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帮助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建立和维护开放获取仓储,并收取建设与维护费用。除以上盈利方式之外,基金支持与社会赞助,部分印刷版与网络版并存的期刊及其中部分文章的订阅费,向书店销售期刊的复印件和打印件所取得的收入也是其盈利收入部分。
(三)借鉴与启示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作为一种出版方式的创新,其本质是一种依托互联网经济的品牌战略模式。在商业模式上,通过面向读者开放获取的形式,使得传播效率最大化,以此来吸引作者投稿或者期刊的平台合作;在运营模式上,以文章的出版和传播获取稿件等资源,以收取出版费用、接受资助、广告等运营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获取出版需要兼顾出版质量、传播规模、出版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订阅模式还是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作为作者和出版者希望的传播效益最大化都是一项高额的出版消费方式。
国际上很多大出版商的优势传播平台,目前已提供作者选择开放获取的方式,但要支付高昂的开放获取服务费。而一些新兴的开放获取平台,为了维护高质量的学术文献开放获取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文献存储能力,也不得不向作者收取高额开放获取服务费;此外,为了获得更多的作者服务费,一些开放获取平台降低了出版质量标准,使得内容质量滑坡,而被学者诟病。以
目前来看,世界一流的出版物,无论是期刊还是图书品牌,仍然是以有偿阅读为主流的出版服务方式,毕竟优质的知识服务是有市场增值效应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开放获取只是一种换向出版方式,能否主导未来出版方向,与互联网服务是否真正低廉化、平民化密切相关,也与出版人如何能坚守住质量效益第一的出版伦理有关,最终还要看国家的科技政策和出版政策是如何应对国际上的OA潮流的。
综上所述,四种运营模式体现了西方多元化的办刊创新思维,市场主体不同,运营模式不同。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运营意识。立足全球化资源,创办全球化期刊,获得全球化发展。二是注重品牌运营。高举核心品牌,衍生和滚动专业资源,不断延伸和拓展业务,做精做强;既有企业品牌、学协会品牌塑造,也重视个刊品牌塑造;个刊品牌和集合品牌相得益彰。三是重视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和网络化平台战略。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移动出版成为运营主流;网络首发、全过程发表、增强出版、数据出版等新技术不断出现;自建各类全文数据库、索引数据库、评价数据库,将平台打造成专业知识服务的集散地。四是重视市场化运营。非营利机构和商业公司都注重市场化运营。独立运营、联合运营、集团化运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瞄准用户市场需求,精准服务、品质服务、主动服务。重视运营人才建设,重视市场宣传推广,知识服务做得到快、广、准、深。
第二章执笔:肖宏,孙红梅,刘晓东,齐琪,王开敬 张勇刚.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 杜云祥, 王颖, 刘桂玲, 等. 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19(9): 20. 王继红, 肖爱华, 邓群. 入选Scopus数据库对提高科技期刊传播力的作用[J]. 学报编辑论丛, 2018, (00): 447-453. http://www.lib.wh.sdu.edu.cn/dn/database215.htm [2019年7月]. 杨锐. SpringerLink数字出版物平台特点浅析[J]. 科技与出版, 2014(12): 11-16. 姚远, 陈浩元. 《吴医汇讲》: 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J]. 编辑学报, 2015, 27(4): 307-309. 杜云祥, 王颖, 刘桂玲, 等. 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19(9): 20. 江家发, 王刚. 《亚泉杂志》传播近代化学的历史成就[J]. 化学教育, 2011, 32(1): 78-80. 王士平, 杨国桢. 中国物理学会80年[J]. 物理, 2012, 41(8): 506-512. 张林. 留学生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科学社团的成立及发展--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例[J]. 学会, 2016, (9): 5-9. 王士平, 杨国桢. 中国物理学会80年[J]. 物理, 2012, 41(8): 506-512. 王铮, 朱艳硕. 《地理学报》80年载文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69-1076. 姚鲁烽, 何书金, 赵歆, 等. 《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的编辑出版工作[J]. 地理学报, 2014, 69(5): 706-718. 边全乐. 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9. 朱联营. 新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重新恢复与初步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纲之十[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80-8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0/390832.shtm [2017年10月]. 赵海娇, 李西亚. 2017年期刊"走出去"研究综述[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9(17): 196-197. 闫继红. 传统科技类期刊经营模式探讨[J]. 传播与版权, 2013(3): 127-128. 周海秋. 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经营模式之创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10): 14-19. 曹亚楠. 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发展研究[D]. 北京: 北京印刷学院, 2017. 翁彦琴, 王雪峰, 张恬, 等. 科技期刊新兴增值服务模式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6): 635-641. 邓先珍. 科技期刊实施精品战略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超越平凡--2004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文萃[C]. 2004: 4. 龚岳亭, 杜雨苍, 黄惟德, 等. 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J]. 科学通报, 1965(11): 941-945. 袁隆平.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J]. 科学通报, 1966(4): 185-188. 陈景润.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J]. 科学通报, 1966(9): 385-386.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J]. 科学通报, 1977(3): 142.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国诞生[J]. 电子世界, 2018(4): 208 袁隆平团队在沙漠种植水稻初获成功[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 18(6): 228. 王雪芬. 科技期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 天津科技, 2017, 44(8): 91-92, 96. 王惠, 张敬来.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 2019(6): 52-54,96. 孙如枫. 牛津大学出版社产权关系与经营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09(5): 66-69. 陈瑶.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道[J]. 出版参考, 2017(11): 27-29. 孙如枫. 牛津大学出版社产权关系与经营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09(5): 66-69. 陈瑶.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道[J]. 出版参考, 2017(11): 27-29. 段存广. 浅析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特征及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6): 83-85. https://www.ieee.org/about/today/at-a-glance.html IEEE at a Glance. [2019年7月] https://mp.weixin.qq.com/s/n-Lpf3aspCw414SSVD31CQ [2019年7月]. 陈佳. 中国科技期刊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期刊的思考[J]. 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 2018(00): 65-69 任胜利.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2): 151-154. 数据来源于PLOS官方网站披露的2017年度财务报告:https://www.plos.org/financial-overview [2019年7月]. 数据来源于PLOS官方网站公布的出版费用标准: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s/publication-fees [2019年7月]. https://www.biomedcentral.com/journals [2019年7月]. 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open-research/funding [2019年7月]. https://www.biomedcentral.com/getpublished/article-processing-charges/open-access-waiver-fund [2019年7月]. https://www.biomedcentral.com/about/institutional-support/membership [2019年7月].
时间 | 国家 | 期刊 | 性质 |
1665 | 法国 | 《学者杂志》 | 综合性 |
1665 | 英国 | 《哲学汇刊》 | 综合性 |
1671 | 法国 | 《医学各科新发现》 | 专业性 |
1778 | 德国 | 《化学杂志》 | 专业性 |
1790 | 法国 | 《物理杂志》 | 专业性 |
1807 | 英国 | 《矿物学杂志》 | 专业性 |
1823 | 英国 | 《柳叶刀》 | 专业性 |
1830 | 德国 | 《化学总览》 | 专业性 |
1830 | 英国 | 《动物学杂志》 | 专业性 |
刊名 | 收费标准/(美元/篇) |
PLOS Biology | 3000 |
PLOS Medicine | 3000 |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 2350 |
PLOS Genetics | 2350 |
PLOS Pathogens | 2350 |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2350 |
PLOS ONE | 1595 |
发表年份 | 影响因子(IF) | 发文量/篇 |
2018 | 2.776 | 17879 |
2017 | 2.766 | 20328 |
2016 | 2.806 | 22077 |
2015 | 3.057 | 28114 |
2014 | 3.234 | 30040 |
2013 | 3.534 | 31496 |
2012 | 3.730 | 23406 |
2011 | 4.092 | 13781 |
2010 | 4.411 | 6714 |
Citations
Alt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