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作为记录、传播科学新发现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科研工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科技大国在国际上没有自己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期刊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成为科技强国的。因此,在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也踏上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新征程。一流期刊的核心是一流的内容质量,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在科学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内容质量一流的期刊一定是国际化的。中国有5000余种科技期刊,无疑是出版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出版强国,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的科技期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在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实践方面仍面临着诸多困扰。因此,有必要了解世界一流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认清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阐释期刊国际化要素,探索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既是龙头又是龙尾
(一)学术国际化的内涵
1. 什么是国际化
什么是国际化?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指国与国之间,指超越国家界限;"国际化"则是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一般地,至少可以区分出四种"国际化":①参与到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环境之中;②向国际标准或水平靠拢,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③按国际规则行事,这些规则既包括各国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做法和先例(国际惯例),也包括在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各种准则(国际公法);④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
在许多学者眼中,"国际化"等同于"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化"的同义语。实际上,"国际化"与"全球化"是有区别的,同时也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国际化,是指某一事物融入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过程。所谓全球化,则是指某一事物融入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过程及结果。所以全球化包含国际化,国际化及全球化一定显示着一种事物被全球知晓、接受或接纳,以及被运用,最后融为一体的特征
相较于"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其一,国际化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即要使中国的知识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其二,国际化也隐含了修改现行国际规则的可能,因为国际化背后还有着本土化的一面,既可以以人变己,也可以以己律人。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国际化就是接轨,但在某些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对国际规则的修改
2. 学术国际化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互动增多,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也日渐增强,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研究对象的全球化,学术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显得愈发重要
"学术国际化"是"以科学的方法、无障碍的语言、规范的样式在国际公共学术平台上展示和交流学术研究过程及其创新成果,能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或应用"。换句话说,学术国际化就是要实现知识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有序流动,且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或应用①。知识的共享性是学术国际化的本质特征。很显然,科技期刊是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最有效载体,学术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应该是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在一定意义上,一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学术史就是一部"国际化"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中国渐渐融入世界体系时,"国际化"就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宿命。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术国际化"体现在强烈的与国际接轨的愿望上。在这种期望下,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进国际背景高端人才,积极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还纷纷创办英文科技期刊,而传统的中文科技期刊也在积极向国际规则靠拢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相互融合,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亦变得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所带来的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开拓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平台,有效地进行国际沟通和传播,成为中国和世界共同的需要
3. "双一流"建设的推动
2015年11月,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更为我国的"学术国际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并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带动和提升国内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国际化研究成果的大量产出也将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学术的国际化可谓大势所趋。学术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基本反映了学科全貌,其"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走出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国内机构创办、发行英文期刊;②国内期刊被主要或重要国外数据库收录;③国内期刊发表的中文论文被外文文献引用;④国内学者将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请进来"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科技期刊的作者、稿源国际化;②编委、审稿国际化;③引文国际化(指科技期刊论文引用外文文献的情况,用以揭示学者的国际学术视野)
(二)学术国际化的必要性
当前学术活动的自身特点使学术国际化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其一,共同的研究问题促进学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当代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很多具有共通性。特别是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关注。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是跨越国家界限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积累全面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需要国际范围内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其二,研究问题的复杂化和研究成本的提高,促进了学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学术活动的复杂性不断提高,要解决这样的复杂问题,各国知识和技术之间的互补和集成往往是基本的条件,即这些研究往往需要通过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研究活动的复杂性,加深了学术活动中不同国家和组织之间的知识依赖,突显了学术国际化对于学术发展的意义。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探索如何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加速的新世界环境,再造自身,以防止被边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知识化对学术的国际化的强烈要求和驱动,会使经济和学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术相对落后国家回避学术国际化,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反而只会更加剧其被边缘化。在学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依赖本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无疑将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适应和积极参与学术国际化,加强学术国际交流,从而以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获得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寻求突破点,努力创新,实现学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尽管面临严峻的挑战,欠发达国家要实现学术和经济的赶超,必然的选择不是回避国际化,而是要顺应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
然而,如何在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而这也需要清醒准确地认识学术国际化的内在本质,改变传统理想主义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学术国际化"观念,并确定恰当的学术国际化道路。学术国际化是一个充满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过程,是一个隐含着利益冲突的竞争过程。所谓互惠互利的国际合作,往往是竞争与合作得以协调的一种均衡状态。学术国际化过程中的内在利益和价值冲突,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丧失"自主性"的国际化,亦步亦趋,一味崇洋媚外,在"化"中迷失自己,必将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难以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实现学术国际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第一,是否有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成果;第二,是否拥有可以和国际学术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第三,是否有为我国学术国际化运作的相关机构。第一点和第三点是从作者和政府层面考虑的,第二点所说的平台主要指的就是科技期刊
(三)我国学术国际化成绩斐然
我国的科研实力正快速提升。近10年来,我国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每年均有较大幅度地增长,2018年达到1967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8%
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走出去"的状况举世瞩目,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2018年收录的全部162.7万篇论文(仅限研究论文、综述和通讯)中我国的科技论文就有39.77万篇,首次跃升为世界第一位,占世界份额的24.4%,排在第二位的美国,发文38.9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23.9%。我国发表论文排在第一位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2018年发文5.05万篇。我国产出论文排在第一位的资助机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发文18.8万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的效果是令人振奋的,为我国的学术国际话语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科技期刊的研究人员对科技期刊国际化进行了大量探讨,其基本内涵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不封闭于本土,而是参与世界科学技术信息流通,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科技期刊形式、内容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适应我国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从一个科技期刊大国走向科技期刊强国,为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文献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从不同视角赋予了广泛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基本特征视角
一些文献
2. 主次特征视角
许多文献认为,应从主次特征视角认识国际化的内涵,如:
(1)形式的国际化和内容的国际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国际化包括论文作者的国际化、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期刊语种的国际化、论文编排的国际化、出版发行的国际化
(2)内容的国际化和内容以外其他方面的国际化--期刊内容的国际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内容以外其他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个达到质变之前的量变。我国科技期刊应脚踏实地,从实现和提高国际化内容以外其他方面的指标开始做起,最后达到内容国际化的目的
(3)实质性内涵和非实质性内涵--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质性内涵: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审稿国际化
(4)关键特征与非关键特征--作者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关键特征,而语言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和出版发行国际化,属于非关键特征,它们可以通过制定办刊政策等方法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5)实质性特征和非实质性特征--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实质是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学术交流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实质性特征主要是指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并被国际同行认可,包括期刊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和期刊中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非实质性特征则包括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和审稿的国际化、编辑标准和规范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印刷质量的国际化,以及发行的国际化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吸纳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提高我国科技研究水平,切不可本末倒置
3. 状态或过程视角
期刊国际化的"化"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的状态"。因此"状态论"者认为,期刊国际化的定义应该是指期刊具有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状态。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性质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期刊国际化也是一个跟踪动态发展的、不断努力的没有终点的发展过程
"过程论"者则认为,"国际化"应该是一个过程或一个进程,依据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度"或称"国际化显示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准国际化期刊"。其国际化显示度为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所收录。论文刊登要求:论文有符合国际要求的英文摘要,图表题和表的栏目附英文,中文参考文献附英文,有作者详细的中英文信息。第二阶段可称为"国际性期刊"。要求编委、作者、稿源、审稿、发行、宣传、编排规则等的国际化。其国际化显示度为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及本专业国际数据库收录。第三阶段可称为"国际知名期刊"。其国际化显示度为经常刊登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稿件。除满足"国际性期刊"要求外,编委会由国际知名的该学科科学家组成,稿源来自学科最强的国家
4. 市场化或产业化视角
科技期刊具有商品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科技期刊出版业自然就是一种产业。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的结合体,在高科技产业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中,它理应成为一个发达的产业
从市场化或产业化视角看,国际化至少包括下列内涵:①没有科技期刊的市场化,便没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就是说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伴随着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进程,游离于市场之外的科技期刊是不可能实现国际化的;②没有科技期刊的产业化,便没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亦即产业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③没有科技期刊的现代化,便没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④没有科技期刊的信息化,便没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⑤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是一种人为的假设或期刊理论研究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从科技期刊自身的发展来讲,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使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⑥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是以科技期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作为评价标准的
(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外延
1. 国际化与本土化
国际化与本土化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存在,不能顾此失彼。由于国际化的背后还有本土化的一面,本土化的个性特征势必会对国际化产生影响。而所谓科技期刊国际化,不是单向的"与国际接轨",而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融合,是允许因本土化的个性特征而改变国际规则的
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科技期刊出版语言、出版形式这些方面要求国内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即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国际通行标准。这种忽略本土、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国际化只能称之为"与国际接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出版前期,国内科技期刊处于国际化空白期,借鉴西方标准是可取的,但国际化逐步发展至今,全盘西化已经不符合中国的本土国情,所以"与国际接轨"模式的"国际化"需要重新定义。
科技期刊国际化出版不仅是科技期刊的出版语言、用稿机制、编辑流程、发行市场、传播手段等出版形式或出版内容单向的面向世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科技期刊界的双向交流、互动乃至产生影响。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科技期刊国际化出版中不仅仅是单向的跟上世界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科技期刊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自己。即便现有的国际化已有固定的规则或模式,国际化背后也有本土化的一面。中国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对国际固有的规则或模式进行一些适度的改变,这样的国际化出版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2. 国际化与面向世界
"期刊国际化"和"期刊面向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中国期刊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和选择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在操作层面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策略。"期刊国际化"是指具备编委国际化、信息交流国际化、编辑规范化和专业化、出版经营规模化和市场化、出版语言国际化等基本特征,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期刊面向世界"则是"以本土发展为本,在强化办刊方针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国内市场,加强对外宣传,争取国外用户,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发展战略",同时并不改变出版的语种,只是对必要的信息加以英文标注和规范化
(一)科技期刊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期刊作为知识和创新的重要传播载体,作为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工具,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任务,也体现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软实力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在现代传媒社会中,有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有了说话的资格,掌握了话语权就意味着主宰了意识形态与舆论的走向。在科技界,科技期刊同样具有这样的"议程设置"功能,欧美发达国家长期走在科研的前端,掌握了最新的研发技术,拥有设置国际学术议题的权力,以及垄断性的学术话语权,在论文遴选与发表机制上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规范,不利于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个性化发展。将中国的科技期刊国际化,一方面有利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现象,从而破除西方的思维定式,建立起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科技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学术思想与世界先进科研思想产生更多地碰撞,互相吸取经验,同时传播中国的本土化思想,实现双向传播互动,从根源上增强我国的学术话语权
国际一流的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是将这些一流成果零散地在已有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强力打造与自身定位和发展相匹配的新的国际期刊?这两种做法从表面看似乎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涉及科研成果的话语权、影响力、认可度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一种期刊如果成为了国际化期刊,代表着这种期刊被世界范围内相关学科研究人员认同和肯定;而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出版多种国际化的科技期刊,表明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出版产业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程度。真正的国际化期刊是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的,而且是对期刊编辑出版的方方面面综合水平的定位。因此,一个国家发展出几种甚至一大批国际化的科技期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期刊的管理者、编辑和出版商(社)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求国家在科技发展、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市场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国际化期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际化期刊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国际化期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包括科技、社会在内的各方面成熟的基础条件的支撑。国际化期刊离不开发达的科学研究,只有高水平的科技发展才能为国际化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基础。学科科学共同体的壮大,为国际化期刊培养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提供期刊传播的广阔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国际化期刊的传播创造客观条件。而编辑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收集分析能力,以及规范的编审制度是期刊权威性、新颖性和高水平的保证。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策略则是国际化期刊占领国际市场的手段。只有具备了各个方面的基础,科技期刊才能具备成为国际化期刊的条件。因此,我国要发展国际化的科技期刊,也必须从国家的科技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培育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为期刊的国际化创造条件
(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与学术国际化的差距越来越大
科研成果需要被广泛认可的内在要求和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发表选择期刊的要求,使得科研工作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更愿意投给国际化程度高的国际知名期刊,以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如此
由于SCI等系列数据库始终坚持收录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高度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评价机构将其推崇为公认的国际学术平台,我国的科研单位为完成学术国际化的目标任务,将学术国际化简化为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这种单一性行为(唯SCI),而这一简化,对近十余年来我国学术国际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了2007-2016年14个论文产出最多国家在本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从"该国期刊论文数与该国全部论文数比值"看,有3个国家超过1,依次为荷兰(3.79)、英国(2.65)和美国(1.39),即从论文发表期刊角度看这3个国家为"论文流入国家"。其余11个国家的比值均小于1,为"论文流出国家"。德国的论文流出情况相对较弱,比值为0.68。论文流出最严重的国家依次为西班牙、中国和加拿大,比值分别仅有0.10、0.12和0.14(图
比值大于1的国家为论文流入国家,比值小于1的国家为论文流出国家。
我国许多办刊者认为:"管理部门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如在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评定职称时,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同等对待,这样才能使更多更好的论文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上。"这实在是期刊界的一厢情愿,因为从国家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乃至论文作者,他们也有"国际化"的愿望和重任,也需要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我们应当承认,这一重任比之帮助国内期刊国际化更重要、更紧迫。科技期刊争取优秀稿件的思路理当是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稿件,而不是指望国家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政策倾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步伐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步伐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与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并不相符,加速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了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文件的出台,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的新纪元,科技期刊的春天即将到来。当代中国的办刊人,应更具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更具使命感、紧迫感,既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刊的先进经验,还要探索一条创新超越的全新道路,打造独立自主的一流大刊,实现与中国科学同行的"中国期刊梦"。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前提是定位国际化
我们需要国际化的科技期刊,但国际化不是所有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广义上说,各国的科技期刊均存在国际化的问题;但是,由于英语在目前国际交往中被作为公共语言,以及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对于采用中文并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其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科技期刊有学术、技术、科普等类别,学术、技术期刊还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之分,各种期刊均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期刊国际化,首先要定位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其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种类的不同分别定位,不一定都去追求国际化,不能以抛弃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追求国际化。但作为基础科学期刊,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则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只能用国际标准去衡量
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是否国际化,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学科特色。期刊国际化对于期刊本身有限定性,期刊的办刊宗旨、征稿范围、读者群等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带有明显地域性、夕阳行业特征的期刊,则难以引起国外读者关注,更难以推广传播。因此,期刊国际化应找准国际市场定位,明确办刊宗旨,突出期刊特色,这样才能提高国外读者的关注度
(四)科技期刊国际化并非科技资源全球化
任何事物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技期刊亦如此。期刊国际化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交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促进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为前提,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作用。虽说科学技术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无国界区别,但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上,有其局限性和保密期限。只有将技术发展的钥匙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上,国家和民族才会真正有远大的前程。因此,期刊国际化过程中要注意对我国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等科技资源进行保护。期刊国际化需要把握好技术与文化安全的控制尺度,编辑应该从国家全局的利益出发,保护中国的科技资源,特别是保护关键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
科技期刊国际化要素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同行评议和编委会国际化、出版规范国际化、传播和服务国际化
科技期刊学术内容的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核心,主要指科技期刊中科学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国际化和研究水准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表现在:①作者和稿源的国际化。期刊被全世界科学机构、作者、读者认可,有国际化的作者和稿源。②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化。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广泛融入国际学术交流,被国际同行认可和引用,有良好的文献计量学指标。
(一)作者和稿源的国际化
广义的期刊作者国际化既包括作者来源的国际化,也包括本国作者学术视野的国际化,而狭义的期刊作者国际化仅指作者来源的国际化,可用作者国家或地区分布的广泛性来衡量
作者国家分布越广,说明为期刊投稿的国家越多,期刊的影响范围也越广,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越大;同时作者作为特殊的读者群体,又能带来更广的读者,期刊被国际同行的认同性就越高,形成良性循环。国际化期刊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研究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稿件来源国际化就是稿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且本土以外来稿占有较大比例,拥有国际化的优秀作者群
(二)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化
1. 论文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国际化
论文水平国际化是指期刊刊载的论文应是本领域前沿或比较前沿的选题。研究内容有所创新,能代表本领域当前的国际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贡献、有所促进,具有国际交流的价值与意义,使读者有所获益、有所借鉴或有所启发,而不是那些重复选题、重复研究、内容平庸的论文
广泛占有了优质稿源,也就占有了科技期刊这一特殊产品的优质原材料,科技期刊所需优质原材料的主要产地和生产者是世界各地最好的实验室、最优秀的科学家。科技期刊要想获得更多的优质原材料,只有面对竞争,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让那些优质原材料的生产者关注你的期刊,信服你的期刊并乐意为之赐稿
2. 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科技期刊国际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被当今本行业国际上最著名的专业数据库(如SCI、EI等)收录,发表SCI论文不仅是让别人看的,更重要的是它所介绍的方法、数据、结论等能对别人有所启发,对推进一项科学研究有所帮助,这就是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种学术影响力可以用论文的被引用率来表示
从期刊影响因子来看,也许一篇具体的优秀原创论文和期刊影响因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是国际化期刊修炼内功的正道,一个期刊唯有原创论文的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高水准、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才有可能引领相关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任何研究性期刊想要发展必经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可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西方学术转译为中国现代学术",第二重境界是"用外语向世界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第三重境界则是"汉语学术在世界上兴起"。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处于第二重境界,是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方式
(一)语言国际化的必要性
语种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基础。科技期刊采用何种语言出版发行,极大地影响着其交流传播的广度、深度及时效。出版语言国际化能够帮助期刊突破语言障碍,开拓海外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增强期刊话语权、适应期刊国际化潮流的必然要求。
20世纪30年代,德语被认为是国际科学交流的主要语言。在那个时期,奥地利、波兰、荷兰等欧洲国家将德语作为科学出版的主要语言,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科学家们也需要阅读德语文献,以便跟上科学发展的前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大批的犹太裔科学家逃往美国,世界科学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英语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通用语言
现阶段,英语广泛应用于国际科技交流中,非英语国家的科学家大多用英文撰写论文的态势已然模糊了科技期刊及其作者的国界。德国人仍愿意保留期刊的德文刊名,如《应用化学国际版》(
目前,全球正在出版的自然科学领域科技期刊中英文期刊约占出版总量的70%,英文期刊已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由于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具有先天优势,其在国际化过程中便有捷径可循。语言是各个国家文化的缩影,文化是历史的传承,语言的改变绝非易事,也不可为,因此,似乎非英语国家想要办好国际化期刊便困难重重。然而事实证明,非英语国家德国、荷兰等创办的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也为世界一流水准。究其原因,英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科技期刊中、英文并行的发展方向是符合国家利益和历史规律的
(二)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
英语出版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但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在国际性的大型数据库中,虽然以英文科技期刊占大多数,但同时也有用中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其他语言出版的科技期刊。英语并不是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唯一语言载体,尤其在中国,抛弃中文而将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只能是被国际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科技期刊国际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办英文期刊",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英文仍是国际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交流语言,以英文期刊作为突破口扩大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但国际通用语言除了英语外还有很多种,汉语的重要性也随着我国的发展、强大正日趋凸显
就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而言,增加科技期刊的英文信息含量是当下多数科技期刊可以进行的工作,毕竟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增加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英文信息量,是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基本前提
办英文期刊,确实可以达到方便国外读者,甚至增加收录率、引用率的目的,但这只强调了将我国的最新科研成果对外交流,却忽视了将国外最新成果及时对内传播。只出版英文版期刊,难以达到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目的,因为我国毕竟还有许多人,其中包括一些科研人员的英文水平有限。其他非英语语种的国家,如日本也会存在类似我国的这种情况。因此,我国的国际化期刊应至少出中、英两个文种的版本,决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忘记了国际化的最终目的
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作者的论著、研究或思想受到同领域专家评估的过程。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同行评议是出版者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编委会及审稿制度的国际化状况,有助于扩大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优秀稿件,使期刊始终站在该学科的最前沿,对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有直接影响
(一)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机制
在科学领域,同行评审的做法由来已久,主要用于项目评审、论文评审、成果鉴定、学位授予、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方面
同行评议的过程一般是在出版之前将作者稿件交由同一领域的多位专家匿名进行审查的过程。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将直接影响稿件能否被录用。因此,同行评议对于学术出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过滤作用。同行评议的选拔性标准决定了一部分不合格内容将无缘出版,而留下来的东西往往被打上可信的标签;二是改良作用。审稿过程能有效提升文章的学术质量。因此,有作者宁愿冒着被拒稿的风险也要向顶级期刊投稿,目的是换取高质量修改意见
当前主流的同行评议方式以单盲、双盲评审为主。为了让同行评议过程变得更高效、互动、透明、愉悦,出版商正尝试引入新机制(表
同行评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审稿人来源的国际化,二是审稿程序和方法的国际化。两者对提高科技期刊审稿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科技期刊审稿人来源的国际化是指拥有国际性分布特征的同行专家审稿队伍,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壮大。审稿程序的国际化是指期刊在稿件遴选过程中严格执行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规范和流程
国际期刊往往有较详细的同行评议规范。出版机构一般会为旗下的期刊制定相对通用的同行评议政策,期刊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行评议政策从评议的原则、各个部分评议的标准、评议过程中的利益规避、评议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给出细致的指南或规范。这些政策完全公开,具有很强的透明性。同行评议的组织一般由具有专业背景的学术编辑进行,使得同行评议的组织更加专业、有效。评议报告相对比较详细,会给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作者改善论文质量很有帮助。编辑对评审意见的处理更加人性化,会尽量以原貌转达给作者,审稿意见可以在审稿人之间共享,有利于审稿人纠正审稿意见中的偏差。这些使得国际期刊同行评议更容易获得作者的认可。因此,借鉴国际期刊的先进经验,建立同行评议实践指南,制定详细的评议政策,形成科学的评议流程,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实现更加高效、专业的同行评议组织,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更加客观、公平和透明
(二)编委会的国际化
主编和编委会主导期刊发展的方向,是期刊前进和发展的舵手
主编的国际意识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发展策略。主编的国际意识指对所主办期刊的科学内容在世界上的研究状况的了解度、敏感度和定位的准确度
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地位,必须提高期刊编委会、审稿人的国际化程度,对此,编辑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通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邀请本学科的一些国外知名学者进入编委会,参与期刊的编辑审稿工作;利用互联网,了解国际上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国际知名学科带头人,通过赠刊等方式与国际权威学者加强联系;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华裔国际著名科学家、访问学者的联系,通过这些专家、学者广泛联络世界知名科学家;利用参加各种全球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在会议中通过赠刊、展览等方式,在加强对期刊宣传的同时,加深与各国相关专业学会的联系
了解并遵循国际通行的编辑出版体例规范,有利于期刊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传播和交流。将期刊主动纳入国际通行的出版伦理规范和著作权体系中,遵循这些规范,维护期刊声誉,有效防范各种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编辑出版体例规范与国际接轨
国际化科技期刊最重要的职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但人有种族差异,学有专业不同,要顺利实现科技期刊在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国际学术交流职能,必须执行统一的编辑出版标准和规范,有利于期刊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传播和交流,对保证期刊质量及促进期刊融入国际学术界有重要意义
当今国际学术界有多种专著、编辑及出版体例,这些体例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适用于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有:国际科学编辑理事会体例(CSE Style),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芝加哥体例(Chicago Style),多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温哥华体例(Vancouver Style)多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此外,各主要学科或学科群基本上都建立了适合本学科研究特点的体例规范,如美国化学会体例(ACS Style)、美国心理学协会体例(APA Style)等。以国际科学编辑理事会《科技文体与规范(第8版)》[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中文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的影响,国内许多英文科技期刊沿用了中文科技期刊的排版格式。然而,国内英文科技期刊是对外宣传我国科研学术成果的期刊,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因此,应尽可能遵循国际通用的编辑规范,以方便全球网络检索及浏览。在版式设计、文章编排体例、摘要格式、关键词著录、索引编制、参考文献著录、广告设计、征订单设计、中国作者人名编排规范,以及装帧设计等方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要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尊重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与国际英文科技期刊保持一致
(二)遵循国际通行的出版伦理规范
编辑出版国际一流期刊,应将期刊主动纳入国际通行的出版伦理规范和著作权体系中,遵循这些规范,维护期刊声誉,有效防范各种学术不当和不端现象的发生。目前几大国际出版商和知名学协会在出版伦理上普遍遵循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系列规范
学术不端是学术共同体肌体的毒瘤,深度影响学术正常出版秩序和繁荣发展。从全世界范围看,随着检测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问题被曝光出来,问题层出不穷,使科技期刊出版秩序和伦理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发表过程的学术不端,以及审稿人、编辑和出版者在发表过程的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损害学术形象,抑制学术的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和编辑涉及的学术不端和行为有:期刊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大量发表低质重复的文章;对幽灵作者、幽灵审稿人的默许;出版者参与利益交换,发表不该发表的论文;在以数据库收录和影响因子分值提升为目标的办刊理念驱动下,期刊之间不恰当互相引用,或操控作者增加引用;编辑不能够保证出版程序的严谨;编辑与审稿人、作者的关系导致的利益冲突(关系游说或关系抵制、选择审稿人);编辑不懂学术规范,处理不当;编辑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编辑不认真负责,出现文字或其他差错;出版机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不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数字出版时代,期刊出版活动已转变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一部分。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先进的数字出版平台是当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主流阵地,"发行"一词已经被"传播"代替,内容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一)读者和传播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与读者群是衡量其国际化与否的重要标准,传播范围如果仅局限于国内或是使用共同母语(非英语)的区域,即使有极优秀的高水平论文也很难被发现。一般而言,科技期刊的大部分作者是从读者中产生的,可以说读者的国际化是期刊作者和内容质量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而期刊读者的国际化与期刊传播的国际化紧密相关,期刊传播范围越广,读者国际化程度越高,期刊国际化水平也越高。总的来说,期刊读者的国际化不仅能够吸引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使期刊成为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学术传播平台,而且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读者来稿,推动国际化进程,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
国际一流期刊需要做最广泛的传播,一方面,需要将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与国际学者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与国外的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扩展传播范围,面向国际学术共同体,为更多的读者服务;另一方面,可采取"造船出海"的方式,下大力气建设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一流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通过加快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提升期刊的服务水平与传播能力,及早改变信息发布依靠外商的不利局面,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只能"借船出海"、学术资源"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
(二)内容服务国际化
学术出版领域历来是各种先进技术先试先行,各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思潮风云际会之所。如人工智能、语义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已找到科技出版和科学交流的诸多环节作为突破口;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如5G)、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的应用即将或正加速融入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开放科学的浪潮改变调整着各方的关系;出版商已全面介入科研工作流程(图
国际化科技期刊主要报道学科最新进展前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对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很高。目前国际化期刊的编辑均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专业学科的博士学位,如《自然》系列期刊出版集团招聘栏目主管编辑要求必须在相关期刊学科背景方面做过一年的博士后,并且要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才能录用。因此他们一方面对稿件内容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能从专业的角度同作者和审稿专家进行交流,从众多稿件中发掘具有高水平的论文刊登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对学科发展有前瞻性,有能力及时与前沿问题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动态地跟踪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组约优秀论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是提高品质和效率的关键。国际主流期刊大多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状态下编辑、出版。综观国际期刊出版经营格局,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立(Wiley)、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的出版部等均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并成功运用了生产经营规模化和市场国际化理念。他们出版的科技期刊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或上千种。除编辑工作,其他工作均在统一管理下开展,通过下设的出版、销售、订购、广告等专业化部门完成各自的工作,有的还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宣传、组稿和销售。规模化经营能降低期刊经营成本,专业化部门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这种运作模式能凝聚和造就出一流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扩大期刊影响,既能提高社会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如国际出版商威立之所以能使业务的各环节有序推进,与工作的精细分工分不开。当每个人只对一类业务负责,就更容易精通某一方面,从而做到驾轻就熟,从容淡定。威立的分工很细,如营销部门细分为社团营销、渠道营销、市场研究等部门。而且每个部门人员配备充足,专人负责专事。在社团营销部门,有些人专门负责联系图书馆,有些人专门负责联系某专业学协会。因为分工明确,威立的整体工作氛围就显得忙而不乱,每个人的工作都游刃有余
国际化期刊对于稿件的文字要求也精益求精,因此不少期刊还专门设立了文字编辑的专职岗位,聘请具有专业学位的编辑负责对稿件作文字修饰。如《美国医学会杂志》(
从17世纪开始,科技期刊逐渐成为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目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是1665年1月5日创办于巴黎的《学者杂志》(
19世纪,世界出版业出现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不少学者把此次繁荣作为出版行业最终确立的标志
出版大量世界一流期刊的国际出版巨头的国际化道路基本开始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他们通过出版英文期刊奠定国际化出版的语言基础;着重于跨国经营,积极扩展海外业务;通过频繁的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并购和结盟,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路线;积极利用技术手段向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型,为国际化发展铺路搭桥,在不断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一)国际出版集团的国际化道路
国际出版集团的国际化出版历程可以说是其进行兼并重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历程。一般来说,出版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专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建立竞争优势;通过合并重复的部门,如行政、营销和销售来提高效率;寻求国际市场上的新机会,例如,欧洲的出版公司往往通过收购美国出版公司进入北美市场。并购的结果是出版业的集中趋势加强,形成了一大批国际出版巨头
1. 爱思唯尔
1)起源
爱思唯尔(Elsevier)的名称源自最初的House of Elzevir,创立于1580年的荷兰家族出版社
2)国际化发展
1970年爱思唯尔与北荷兰出版公司(North Holland Publishing)及《医学文摘》(
除并购外,爱思唯尔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国际合作。爱思唯尔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建立合作,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扩散作用。目前,爱思唯尔与世界上超过500家学会及出版社有合作关系,如2013年爱思唯尔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出版期刊70余种。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提供电子版、协同推广、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
而对于现有的发展不好的期刊或部门机构,爱思唯尔也会将其卖掉或剥离,通过对其自身业务的结构性调整节约资源,增大利润空间。如1997年爱思唯尔完成了曾经占公司总收入22%的大众消费出版业务的剥离,摆脱了对广告收入的依赖;2007年,将一个大型部门哈考特教育(Harcourt Education)以接近5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培生(Pearson Education)和霍顿米夫林瑞沃迪集团(Houghton Mifflin)
爱思唯尔通过大量收购,增强了其科技、医学、商业等领域产品线的深度、广度及关联度,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优质资源越来越多,在全球出版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成为当今的世界出版界巨头之一。目前,出版超过2960种期刊、48300本图书及大量图像参考材料
3)数字化转型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学术出版由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型。爱思唯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依靠其拥有的丰富的内容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搭建数字平台,如1997年推出网络出版平台ScienceDirect,2001年发布科技信息检索引擎Scirus,2004年发布文献摘要与引文数据库Scopus和科研评价测评系统SciVal;另一方面将并购重点由出版公司转向技术公司,旨在为科研用户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实现面向科研全过程的知识服务,如2012年收购研究方案管理提供商Atira,2013年收购科研社交平台Mendeley,2014年收购放射学、病理学和解剖学的信息解决方案及内容提供商Amirsys,2015年收购临床决策支持技术提供商InferMed,2016年收购巴林投资公司Investcorp的实验室数据管理工具Accuity,以及人文社科资源库与在线社区SSRH,2017年收购学术成果展示服务提供商Bepress等。逐步提升三个核心能力--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掌握海量内容和数据的能力、强大的技术能力,成功实现传统出版商的数字化转型
当前,爱思唯尔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和并购技术公司,已从出版商成功转变为国际信息服务商,业务已经延伸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官网对业务的描述为"我们帮助科研人员获得新的发现,与同行合作,并给予他们所需的知识。我们帮助政府和大学评估并改善科研战略。我们帮助医生救死扶伤,为医生提供建议以找到正确的临床诊断方案,为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职业生涯提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为人类的利益拓展知识边界。"
2. 施普林格
1)初创
施普林格(Springer)成立于1842年,是德国一个书商朱利叶斯-施普林格(Julius Springer)创建的小型家族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自1842年创立到1906年,可称为施普林格出版社的建立与其专业出版优势的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施普林格通过其优秀的作者、高质量的图书和期刊,逐步确立其在德国农林、医药化学、工程、医学、化学、法律、文学等专业出版领域的领先优势,到1917年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科技出版商。但由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问题,再加上同时期英语也代替德语成为世界通用科技语言,施普林格的发展也进入了停滞时期
2)国际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施普林格重振旗鼓,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1964年施普林格在当时的世界中心美国纽约设立分部,随后在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中国香港等地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施普林格迅速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出版集团之一。为了更好地实施全面扩张的战略,施普林格于1999年被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收购,成立贝塔斯曼-施普林格专业出版集团(BertelsmannSpringer)。随后便开始大规模的并购,陆续收购了一系列的科学出版社、建筑出版社,以及汽车、媒体数据领域的相关出版业务,贝塔斯曼-施普林格专业出版集团迅速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出版集团。2003年,英国的两家投资银行Cinven和Candover又收购了贝塔斯曼-施普林格专业出版集团,并将其与当时世界第三大出版集团克鲁威(Kluwer)出版集团合并,正式成立了施普林格科技商业传媒公司(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此次并购使其成为仅次于Elsevier的世界第二大学术出版商。2008年10月,施普林格宣布收购在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世界先驱--创立于1999年的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
3)数字化转型
面对数字化出版趋势,施普林格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1996-2006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与技术升级,逐渐转型为信息服务型企业。1996年正式推出其网络出版平台SpringerLink。1998年,施普林格开始应用基于XML技术的工作流程加工图书和期刊,覆盖包括稿件接收及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为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有效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同年施普林格创建"在线预出版"(已正式排版,但印刷版本尚未出版的文章),称为Online First。施普林格是最早提供开放获取模式出版的商业出版商之一,2004年7月,它开通了试点项目Springer Open Choice。2005年,施普林格与克鲁威(Kluwer)学术出版公司合并后,将SpringerLink与Kluwer Online电子出版平台整合,并于2006年将SpringerLink升级进入第三代界面,是全世界第一个提供多语种、跨产品的出版服务平台,包含施普林格出版的所有在线资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丛书、大型电子工具书和实验室指南等
(二)学会出版社的国际化道路
学会出版社是由学会或协会等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主办的出版社,尽管学会出版社隶属于学会或协会,但学会或协会一般不直接控制和管理其出版社的日常工作,而是设立出版、编辑部门或委员会进行管理,并且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学会出版社与商业出版公司的最大不同是由于学会出版社的非营利性,所以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但比例很小。因此学会出版社大多采用公司制进行市场化运行,其运行费用大多都来自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或广告收入,但其运营利润则用于补贴学会或协会的其他公益活动,甚至是学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1. 美国化学会
1876年4月6日,35位化学家在纽约市药学学院会面,成立了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ACS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科学技术传播,于1879年4月开始出版其旗舰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ACS有三重定位,本地(Local)、全国(National)和全球(Global)
2. 美国化学会出版社
美国化学会出版社(ACS Publications)是美国化学会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总部设在美国哥伦比亚,主要致力于为ACS的各级学术组织和会员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美国化学会出版社目前独立或联合出版60种高质量同行评议期刊,其中有近一半的期刊是2000年以后创办的,涵盖化学的主要学科领域。期刊大多被SCI收录,学术影响力(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排名)位列各自专业学科的首位或前列,此外,还出版图书、会议论文集和一种向全体会员免费赠送的周刊《化学与工程新闻》(
1996年ACS成立出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美国化学会出版社和美国《化学文摘》社。期刊主编由ACS直接任命,副主编人选由主编和学会协商共同决定。期刊发展规划由主编和副主编提出建议,然后经过顾问委员会讨论决定。期刊编辑部成员由ACS和主编协商后统一招聘
3. 数字化转型
美国化学会期刊是期刊全文检索的先驱者,从1983年6月l日起,在美国书目服务公司(BRS)实现全文检索。服务伊始,BRS的机读文档已拥有从1980年到1983年5月的约25000篇化学文献,文档每2周更新一次,加入最新出版的《化学文摘》
无论是创建数字电子期刊,还是采用数字出版系统,美国化学会出版社的期刊数字出版均为国际化出版提供了有利的出版环境与基础。美国化学会出版社建有独立数字出版平台和全文数据库(https://pubs.acs.org),提供其出版的期刊、图书、会议论文集等的电子版。每一种期刊的电子版均回溯到创刊号,最早的已回溯到1879年。出版社建立了由ScholarOne Manuscripts提供技术支持的ACS Paragon Plus Environment系统,无论作者向美国化学会出版社的任何期刊投稿,均统一在此平台上注册账号,随后再选择期刊投稿,并且可以查看到稿件受理的流程进度
为实现快速出版,近年来,美国化学会出版社不断推出以刊登快报(letters-format)为主的期刊,使ACS出版物从投稿到出版的时间缩短到4周。论文一经接受,作者可以选择在24小时内在线发布。这使作者的工作成果迅速公开,使科学界比以往更快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实现最广泛的传播,除开放获取计划外,美国化学会出版社允许作者分享(免费下载)最多50篇已发表文章,免费下载权限12个月内有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作者的网站共享
(三)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化道路
大学出版社主要出版科技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及教科书等,其出版物的质量水准高,最具有学术价值且处于最高文献层次。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大学出版机构,它们的成立标志着世界大学出版社的开端。在此以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例,阐述其国际化发展历程。
1. 初创
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作为牛津大学的一个部门,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也是全球最大、最国际化的大学出版社,主要出版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及教科书等,其出版物以高水准、高质量、最具学术价值享誉世界。OUP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化大学出版社的开端
牛津大学出版社拥有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其前身是1478年英国印刷术启蒙者西奥多里克∙路德(Theodoric Rood)创办的牛津印刷所。1571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规定给予出版社慈善机构待遇,享受图书零税待遇,免交公司营业税和所得税。不过OUP的所有盈余都必须再投资于出版或上缴牛津大学,此外还以奖学金方式资助牛津大学各院系或给予实验室特殊资助,每年向牛津大学转移的资金占纯利润的30%左右。这样的政策对市场小、但学术价值高的学术著作出版是一种强有力的扶植,同时也为牛津大学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1586年,牛津大学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图书印刷的授权。1669年,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院长约翰•费尔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出版中心,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运营。1671年,一种四开本的英文版《圣经》的出版,开启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圣经》和祈祷书的历史,也标志着出版社走向世界的开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大半经济收入来自海外,虽然定位为"非营利",但它们盈利颇丰
2. 国际化发展
19世纪前后,牛津大学出版社开始向海外拓展,1896年在美国纽约、19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1908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1912年在印度孟买、1915年在南非开普敦、2007年在中国北京等50余个国家或地区相继开办分支机构,其中纽约分社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的第二大出版中心
牛津大学出版社目前出版期刊300余种,三分之二是与相关学协会及国际团体组织合作出版的。超过80%的期刊被SCI、SSCI和AHCI收录,有23.4%的期刊影响因子位列学科前10%,在7个学科中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期刊位列首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化发展是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之道,也是必然选择。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教育类产品具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潜质,传播大学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也推动着大学出版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大学出版社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同时大学出版社投身国际市场也面临着文化差异、政策不同、产品水土不服、产品类型单一等诸多难题。
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出版社,其成功经营得益于商业性传统、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和使用新技术、先进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
3. 数字化转型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牛津大学出版社目标是既要广泛传播知识和信息,又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出版社通过采取多种订阅、完全开放获取,以及混合OA出版模式等创新方式迅速在数字出版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国际出版机构利用技术优势、集群优势、资金优势掌控和经营着数量庞大的期刊群。从学科的视角来看,科技期刊仍需个体区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味着非同一般的科技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是在本领域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科技期刊。这些科技期刊在对前沿问题的把握、学术话语权与影响力、行业资源领导力等方面都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期刊编辑专业人才培养力和品牌塑造与经营能力
(一)期刊定位国际化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能发表世界范围内最具原始创新价值的一流创新成果,并满足其传播需要的期刊。期刊的定位瞄准最高的学术质量标准和学术影响标准,吸引最关注创新价值的群体,提供真正一流的创新价值的判别服务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①。综合类科技期刊超越特定学科与国家的定位,以《自然》为例,其定位是探索自然奥秘、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并且在该领域之外也具有广泛的意义
(二)办刊团队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主编、编委与编辑团队是期刊宗旨的实际执行者,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着眼全球寻找期刊的办刊团队,汇聚学科精英与国际宣传一举两得。不同定位或不同属性的期刊,办刊团队的分工不尽相同,但是,主编、编委与编辑的选用与工作方式在国际化方面有共性表现。
1. 拥有国际学术地位的主编
主编是科技期刊的灵魂,主编的国际同行认可度与科技期刊被认可度密切相关,主编的专业素质、科研洞察力是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基本保证。学术巨匠担任主编推动期刊发展,而期刊主编也会对学术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如《物理评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编有全职办刊人,也有全职做科研工作、兼职做期刊工作的兼职主编,不同期刊对主编的要求和约定各不相同。无论兼职还是专职,这些期刊的主编都切实参与到办刊实践。专业学会、大学或研究机构独立主办和出版的高影响国际科技期刊一般由这些组织的出版委员会负责主编的学术资质认定,结合期刊的历史沿革和编委会的人员交替,实行对外招聘或直接内部审定主编人选
2. 拥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化编委团队
编委团队是科技期刊的智囊团队,编委的个人学术影响力在期刊编委会层面形成合力,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委会代表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并把握学科动向,合理布局且有活力的编委会团队是科技期刊的学术品牌,而学者担任科技期刊的编委也是对其学术地位的一种肯定。编委有能力和号召力影响本领域从业人员关注期刊,为期刊投稿和约稿。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往往根据期刊的学科布局,聘请不同分级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担任编委。如《美国科学院院刊》(
国际化定位的英文科技期刊,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编委会中有一定比例的主办国之外的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工程》(
3. 专业化的国际编辑团队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根据期刊对编辑岗位的设定进行明确分工,编辑往往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背景,有一些科技期刊编辑甚至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备学术洞察力,掌握专业领域的发展动向。
《自然》认为在编辑方针上应保持较强的独立性,编辑在稿件决策中承担重要的角色。《自然》的编辑按照生物科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新闻与观点以及多媒体等方向分组,共有31位学科编辑分别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美国旧金山、美国波士顿、德国柏林、美国华盛顿等地办公。《自然-通讯》(
部分期刊的编委会不参与审稿,编辑部负责约稿审稿。这种模式下,执行主编(Managing Editor)和副主编(Deputy Editor)全面负责约稿,高级出版编辑(Senior Publishing Editor)管理的出版编辑小组负责期刊的审理和出版。比如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明星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
(三)稿件来源国际化
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立足之本,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大多发表重大发现或成果,其中某些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意义从科学圈延伸至大众圈。优秀论文是稀缺资源,稿源的国际化有助于拓展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吸引各国最优秀的论文。
1. 聚焦高质量
学科领域的重大发现或成果能够打破研究现状,促进研究范式的转移。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改变了本学科领域甚至整个科学的发展方向
《自然》发表了大量诸如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等科学大师的文章,首次报道了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DNA结构、克隆羊"多利"等重大发现和突破,板块构造的论文迎来了地学研究的一场革命。《科学》也发表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科学巨匠的文章,首次报道了果蝇的性连锁遗传、引力透镜等重大发现。两大顶级科技期刊《自然》与《科学》的发文呈现"瑜亮之争"之势,曾为发表人类基因组图谱激烈竞争。《科学通报》刊载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现,如首次发表"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最早记录了这项为全世界抗疟并挽救无数生命的成果,在这项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分布国家广
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作者的来源国家越多,从一个侧面说明该科技期刊在全球范围内的辨识度和认可度较高,表明有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了解该刊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从科技期刊2014-2018年5年的载文情况来看(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合类科技期刊国家分布较广,如《自然-通讯》5年合计发文19939篇,作者分布于152个国家或地区,第一发文国家美国占比为24.4%,第二发文国家中国占比为9.09%;专业类科技期刊中《柳叶刀肿瘤学》(
(四)宣传推广国际化
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加,发文日益增多,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识别度尤为重要。为此,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宣传推广方面不遗余力,设立海外办公室、活跃于各类学术会议,重视与大众新闻媒体的互动交流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宣传推广。
1. 设立海外办公室
《自然》及其子刊均在全球国际化道路上走在前列。《自然》早在1970年就在美国华盛顿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办公室,1980年在纽约开设美国第二个办公室,1984年在日本东京设立办公室,随后陆续在美国旧金山、美国波士顿、德国柏林、澳大利亚等地设立办公室
2. 活跃于国际学术会议
作为学者最为集中的学术交流媒介,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也是科技期刊宣传的最前沿和组约稿件的最佳时机。以2019年国际光流体交叉学科会议(IMCO2019)为例,这场学术盛会吸引了《自然》、《APL光子》(
除了参加国际会议,期刊自行组织会议将学术交流改为期刊主场也较为常见。主场优势可凸显期刊品牌,同时有益于期刊更好地组织和建立本刊的学术生态圈。《光:科学与应用》自2011年起每年主办Light Conference,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科学家出席,并吸引全球的科研人员参会。《微系统与纳米工程》组织承办了六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论坛国际会议。该刊系列会议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逐渐形成影响力,为中国的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领域科研人员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学者间的国际交流合作
3. 重视大众传播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科技论文的检索和终端阅读不再受限,与公共软件或应用的距离也不再遥不可及。"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的联动更加紧密。《自然》《科学》《细胞》《物理评论快报》(
在社交及大众传媒方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Facebook、LinkedIn、YouTube、Twitter等著名网站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另外,一些学会或期刊也开通微信公众号用于宣传。《自然》开设播客及各种社交网络客户端,创建新媒体APP,并且开始打造类似虚拟世界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Second Nature
封面是科技期刊的名片,部分科技期刊的封面力求生动表述科学观点与美学兼顾。《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封面每期更换一幅世界名画,并配以相应的封面故事,既达到了活跃科技期刊沉闷气氛的目的,又吸引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兴趣,使该刊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技期刊之一
第一章执笔:程维红,翁彦琴 卢嘉锡. 既是龙尾也是龙头--要重视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86, 1(1): 1-2. 李正风, 曾国屏, 杜祖贻. 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2, 18(3): 32-34. 蒋南平.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6(3): 120-124.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朱剑.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4(5): 126-137. 刘芬.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李正风, 曾国屏, 杜组贻. 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2(3): 32-34. 邓惟佳. 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现状与发展[J]. 对外传播, 2016(1): 51-53. 文秋芳.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1): 9-17 朱剑.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4(5): 126-137. 刘芬.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徐涔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究[J]. 高教学刊, 2019(7): 17-19. 朱敏. 对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 86-91. 龚凯乐, 谢娟, 成颖, 等. 期刊论文引文国际化研究--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为例[J]. 情报学报, 2018, 37(2): 151-160. 李正风, 曾国屏, 杜祖贻. 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J]. 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2, 18(3): 32-34. 曾国屏, 李正风, 杜祖贻.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 24(6): 32-37. 唐鑫. 论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化[J]. 新闻战线, 2016(9): 102-104. 国家统计局. 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2019-08-30)[2019-09-04].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1908/t20190830_1694754.html 汪品先. 院士批国内科研习惯"原料输出", 呼吁建立"中国学派" [EB/OL]. 科学网微信, 2019-05-11. 曹明. 国外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4, 5(4):11-15. 崔月琴.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升机制与路径[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5-22. 刘雪立, 徐刚珍, 方红玲, 等.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536-540. 金碧辉. 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兼论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的两种发展战略[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110-117. 刘建超.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 编辑学报, 2001, 13(4): 216-217. 余党会, 石进英, 邓晓群, 等.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分析[J]. 编辑学报, 2005, 17(5): 387-389.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花芳, 冯玉林. 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6): 1104-1108. 朱大明. 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和方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3): 325-329. 杨道富. 基于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643-646. 王莉莎, 肖雪莲, 王蕾. 迈向期刊国际化的进程中先要夯实自身的基础[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1): 1-10. 钱俊龙, 熊樱菲, 潘小论, 等. 上海市学术期刊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调查与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5): 713-717.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蔡玉麟. 科技期刊国际化漫议[J]. 编辑学报, 2002, 14(1): 49-51. 喻伟. 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思考与探索[J]. 长江大学学报, 2010(8): 36-39. 高建平. 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能力培育[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2(2): 97-100. 葛赵青, 赵大良, 刘扬. 也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 兼与赵来时等同志商榷[J]. 编辑学报, 2004, 16(6): 457-458. 朱剑. 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科技期刊[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7-13.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金碧辉. 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兼论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的两种发展战略[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110-117. 常洪亮. 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路径和模式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1. 范爱红. 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综合研究[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5-12-30. 师昌绪, 祖广安. 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2): 191-193. 李正银. 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索[J]. 出版发行研究, 1998(3): 59-60. 刘芬.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杨旭东. 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1-25. 于媛. 期刊国际化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04. 袁志祥.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国际化途径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11): 176-177. 金碧辉. 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兼论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的两种发展战略[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110-117. 杨旭东. 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1-25. 金碧辉. 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兼论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的两种发展战略[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110-117.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陈家墉. 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N]. 科学时报, 2002-01-10. 师昌绪, 田中卓, 黄孝瑛, 等. 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及我国所处的地位[J]. 自然科学进展, 1997, 7(4): 506-512. 朱剑.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4(5): 126-137. 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专题序[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3): 217. 程维红, 马峥. 第二章 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葛赵青, 赵大良, 刘扬. 也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 兼与赵来时等同志商榷[J]. 编辑学报, 2004, 16(6): 457-458. 颜帅, 张昕. 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 科技与出版, 2014, 33(1): 22-25. 谢筱萍. 科技期刊国际化度指标的探讨[J]. 编辑学报, 2003, 15(3): 158-159. 肖宏. 关于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思考[J]. 编辑之友, 2012(10): 41-44. 朱作言. 学术期刊国际化--任重道远[J]. 中国科学基金, 2003(3): 135-136. 杨道富. 基于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643-646. 王晴, 王跃. 所有的中国科技期刊都要国际化吗? [J]. 编辑学报, 2005, 17(6): 458-459. 喻伟. 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思考与探索[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3(4): 36-39. 王晴, 王跃. 所有的中国科技期刊都要国际化吗? [J]. 编辑学报, 2005, 17(6): 458-459. 杨道富. 基于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643-646. 刘雪立, 徐刚珍, 方红玲, 等.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536-540.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刘芬.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陈柏福. 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 走向国际化[J]. 编辑学报, 2011, 23(3): 236-238. 周午纵. 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出路[J]. 中国科学基金, 2002(5): 287-288. 李廷杰, 谢淑莲. 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在国内外的地位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6): 467-473.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何世沅.我国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J]. 编辑学报, 1992, 4(4): 187-189. 常洪亮. 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路径和模式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1. 任火. 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刍论[J]. 中国出版, 2000(7): 24-25.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游苏宁. 对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关问题的反思[J]. 编辑学报, 2008, 20(1): 1-4. 贺文, 安凤, 杨卉. 顺应时代要求, 加快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J]. 科技与出版, 2002, 21(4): 33-35. 程磊, 张爱兰, 李党生. 国际化视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5): 672-675. 韩洁芳. 高等学校科技国际化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游苏宁.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一些误区[J]. 编辑学报, 2001,13(l): 55-57. 桑海. 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三重境界[N]. 人民日报. 2013-06-06. 李存娜, 吕聪聪. 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0(4): 168-183. 陈理斌, 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 35-39. 周宇, 王益民.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走势探析[J]. 编辑学报, 2005, 17(1): 13-14. 杨旭东. 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1-25. 张伟伟, 刘佼, 赵文义. 借力英文化实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7): 10-15. 刘筱敏, 马娜. 中、日、法、德四国科技期刊论文及影响力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2): 1499-1503. 杨志华. 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1): 154-157. 周棻.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实践的样本探析: 以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为例[J]. 中国出版, 2011(10): 6-11. 窦春蕊. 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5): 142-144. 孙延囡, 张秀梅.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国际化现状探析[J]. 情报杂志, 2011, 30(6): 34-37. 任胜利. 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Solomon D J. The role of peer review for scholarly journa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OL].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7, 10(1). DOI: http://dx.doi.org/10.3998/3336451.0010.107 贺钰滢. 知识生产与传播--跨国学术出版集团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8. 贺钰滢. 知识生产与传播--跨国学术出版集团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8.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常唯. 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 10-17. 杨道富. 基于期刊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643-646. 周治平. 主编在学术期刊创刊中的使命[R].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湖北武汉, 2018. 翁佩萱. 谈科技学术期刊主编的国际意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3): 532-533. 刘芬.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7.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国际科学编辑理事会. 科技文体与规范(第8版)[M].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Core practices [EB/OL].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core-practices. [2019-04-16] The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CSE). White paper on promoting integrity in scientific journal publications [M/OL]. https://www.councilscienceeditors.org/resource-library/editorial-policies/white-paper-on-publication-ethics [2019-04-16]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 reporting,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 [EB/OL].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 [2019-04-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任胜利, 程维红, 刘筱敏, 等. 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中国科学基金, 2018, 32(6): 649-655. 徐丽芳, 刘遹菡. 学术内容分享与出版转型: 2015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6, 35(2): 9-13. 徐丽芳, 王钰. 开放科学的挑战与因应: 2017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增刊): 13-21. Johnson R, Watkinson A, Mabe M. The STM Report: An overview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 [R/OL]. 2018 ST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https://www.stm-assoc.org/2018_10_ 04_STM_Report_2018.pdf [2019-05-20] 徐丽芳, 王钰. 开放科学的挑战与因应: 2017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增刊): 13-21.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赵基明.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30(6): 83-87. 文芳. 寻找美国本土的出版智慧--在美国约翰·威立(Wiley)出版集团研修的思考[J]. 对外传播, 2015(7): 77-78. 王珏.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王睿, 宇文高峰, 姚树峰, 等. 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起源与发展的特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6): 1089-1092. Unwin P S. 外国出版史[M]. 陈生铮译.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8. 宋原放. 中外出版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罗茜, 王克方, 任婷. 商业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的典范--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与现状探寻[J]. 皖西学院学报, 2016, 32(1): 98-103.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杨贵山. 国际出版业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Greko A 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2nd Edn)[M]. London: Lawrance Elbaum Associates, Publishing, 2005: 74-76. 关于爱思唯尔[EB/OL]. https://www.elsevier.com/zh-cn/about/our-business/history [2019-08-04]. 刘战兵, 孙忠. 励德·爱思唯尔并购战略: 1993-2014年[J]. 出版科学, 2016, 24(1): 99-104. 齐思慧. 探寻励德·爱思唯尔发展之道[J]. 出版参考, 2013(1-下): 49-50. 李航. 爱思唯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8): 769-773.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齐思慧. 探寻励德·爱思唯尔发展之道[J]. 出版参考, 2013(1-下): 49-50. 刘战兵, 孙忠. 励德·爱思唯尔并购战略: 1993-2014年[J]. 出版科学, 2016, 24(1): 99-104. 爱思唯尔: 图书与期刊[EB/OL]. https://www.elsevier.com/zh-cn/books-and-journals [2019-06-25]. 张玉国. 励讯集团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时代趋势[N]. 国际出版周报, 2018-02-12. 池永硕. CAST S&T Journal Conference. 第二届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R]. 黑龙江哈尔滨, 2019-06-29. 爱思唯尔: 关于我们[EB/OL]. https://www.elsevier.com/zh-cn/about [2019-06-25] 曹菁, 王英雪, 刘培一.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及其期刊出版成功经验剖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3): 348-353.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1): 36-43. About our history [EB/OL]. https://group.springernature.com/gp/group/aboutus/our-history[2019-08-04].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6): 948-953.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B/OL]. 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html [2019-08-05].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B/OL]. 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html [2019-08-05]. 崔宇红. 世界知名科技社团治理方式与管理模式研究[R].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内部课题报告. 北京: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2016.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美英德日科技社团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52-53. About ACS Publications [EB/OL]. https://pubs.acs.org/page/about-us.html [2019-08-05]. 朱晓文, 刘培一, 张宏翔, 等. 国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分析与借鉴[J]. 学会, 2007(6): 30-40.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涤非. 美国化学学会18种杂志实现全文检索[J]. 计算机与图书馆, 1983(4): 10.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ACS Publications [EB/OL]. https://pubs.acs.org [2019-08-05]. 徐栩. 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之道--以剑桥社、牛津社为例[J]. 出版广角, 2015, 21(8): 12-14. 朱勇. 牛津大学出版社及其经营特色探析[J]. 出版科学, 2007, 15(5): 72-73. 徐栩. 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之道--以剑桥社、牛津社为例[J]. 出版广角, 2015, 21(8): 12-14.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朱勇. 牛津大学出版社及其经营特色探析[J]. 出版科学, 2007, 15(5): 72-73. 刘晓莉. 中外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比较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About us: Content with impact. https://academic.oup.com/journals/pages/about_us/content_with_impact [2019-08-07]. 龚维忠, 易诗雅. 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经营之道[J]. 中国编辑, 2013(4): 68-72. 陈凤兰, 张正航. 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运营特色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4): 24-27. 罗茜, 王克方, 任婷. 商业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的典范--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与现状探寻[J]. 皖西学院学报, 2016, 32(1): 98-103. 徐栩. 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之道--以剑桥社、牛津社为例[J]. 出版广角, 2015(7-下): 12-14. 陆云.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全球化数字化并举[N]. 中国图书商报, 2011-11-25. 陈凤兰, 张正航. 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运营特色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4): 24-27. 龚维忠, 易诗雅. 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经营之道[J]. 中国编辑, 2013(4): 68-72. 徐栩. 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化发展之道--以剑桥社、牛津社为例[J]. 出版广角, 2015(7-下): 12-14. 詹媛. 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高福[N]. 光明日报, 2018-01-29. 周庆辉, 殷惠霞, 凌昌全. 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6): 1062-1065 王久丽, 蔡建伟, 翟振. 从单刊到集群--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调研[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7): 867-872. 伊兰, 赵秀英, 王祥国, 等. 国际高影响学术期刊主编选用机制个例探究[J]. 编辑学报, 2015, 27(6): 609-612. 石应江, 齐国翠. 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1): 1425-1431. 鲍洪彤.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现况及对我们办刊的启示.//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2010: 4. 安瑞, 严谨, 张莉. 办一流中文学术期刊, 促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以《科学通报》发展实践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6-30. 最新IF 3.583,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影响因子稳步提升[EB/OL].. https://mp.weixin.qq.com/s/ QP89MOZSmb2gQ53hfkI1Xw [2019-06-28] 石应江, 齐国翠. 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1): 1425-1431. 张以民, 赵琪, 周爱莲.《Cell》的编辑出版特色[J]. 编辑学报, 2008, 20(3): 280-282. 刘凤华.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编辑模式比较分析及其借鉴之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6): 914-917. 宋冠群, 朱晓文. 英国皇家化学会办刊模式解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8): 1009-1011. 安瑞, 严谨, 张莉. 办一流中文学术期刊, 促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以《科学通报》发展实践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6-30. 梁国强, 侯海燕, 黄福, 等."革命性论文"学科扩散的早期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诺奖论文为例[J/OL].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90712.1431.011.html [2019-07-30]. 安瑞, 严谨, 张莉. 办一流中文学术期刊, 促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以《科学通报》发展实践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6-30. NOT JUST影响因子CLP英文刊的这些进展值得关注![EB/OL]. https://mp.weixin.qq.com/s/BrMt- AAIBj6m9GTCVDG-yA [2019-06-28]. 张莹, 李自乐, 郭宸孜, 等. 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1): 53-59. 吴志祥, 苏新宁.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 图书与情报, 2015(1): 27-37. Light香港办公室隆重开启[EB/OL]. http://www.ciomp.ac.cn/xwdt/zhxw/201906/t20190621_5326872.html [2019-06-27]. Light香港办公室隆重开启[EB/OL]. https://mp.weixin.qq.com/s/15T0YKetcdQ1v0RBqEJWFg [2019-06-27]. 石应江. 《Nature Materials》的创办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J]. 编辑学报, 2003, 15(4): 308. 美国化学会再次访问中国[EB/OL]. http://www.chemsoc.org.cn/news/a310.html[2019-07-31].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Summit 2019在上海成功举办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XnC- NXEtRInwQVt1H3q9CQ [2019-07-31]. 鲍洪彤.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现况及对我们办刊的启示//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2010: 4. 石应江, 齐国翠. 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1): 1425-1431. 张恬, 张宏翔. Nature Biotechnology的编辑出版模式[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6): 1056-1060. 张莹, 李自乐, 郭宸孜, 等. 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1): 53-59. 安瑞, 严谨, 张莉. 办一流中文学术期刊, 促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以《科学通报》发展实践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26-30. 吴志祥, 苏新宁.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 图书与情报, 2015(1): 27-37. 刘凤华.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编辑模式比较分析及其借鉴之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6): 914-917. 蔡璧嶺, 崔之进. "Science"期刊封面生态视阈初探[J]. 艺术科技, 2019, 32(5): 1-3.
目的 | 措施 | 说明 |
高效 | 级联同行评审 (cascading review) | 允许审稿报告在多家期刊间自由转移,此举被称为级联同行评审,其目的是减少重复性审稿工作。 |
低干涉同行评审 (light-touch review) | 所谓低干涉同行评审,代表的则是审稿标准的改变:舍弃对科学贡献的要求,仅看重文章的原创性和技术合理性,从而使审稿过程大幅缩短。目前这一方式并未被大规模推广,仅在少数巨型开放获取期刊( | |
互动 | 协作同行评审 (collaborative review) | 多位评审人以讨论形式提交统一的审稿报告,或是由评审人协助作者修改论文,直到其达到刊登标准。 |
出版后同行评审(post-publication review) | 鼓励人们在论文发表后继续为其提供意见,通常以评论区或论坛形式出现。此种形式往往是对其他同行评审方式的补充,而非替代。 | |
透明 | 开放同行评审 (open review) | 审稿或发表期间使得作者和评审人的身份相互可见或公开可见。部分出版商经评审人允许后开始将审稿报告连同文章一并实名出版,被称为透明同行评审。 |
愉悦 | 评审人激励和培训机制 | 同过去以单个期刊为主体的认可机制相比,如今的评审人激励机制显得更成熟、更系统化。像爱思唯尔于2014年上线的评审人认证平台(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能帮助学者轻松生成公开可见的个人审稿资料页面。学者每完成一次爱思唯尔的审稿任务,该页面信息便会在当月随之更新。 爱思唯尔、威立等出版商借助博客、视频、网络研讨会等手段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以爱思唯尔旗下的"研究者学院"(Researcher Academy)为例,该在线学习平台中包含长达8小时的同行评审相关视频资料。 |
Citations
Altmetric